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穿透明日的靈光─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歸

  • 首頁
  • 藝文消息
  • 台灣

歸:在土地的呼吸裡遇見靈光

穿透明日的靈光─SDGs永續藝術系列特展:歸

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 大墩藝廊(七)/2025年10月11日~12月21日

撰文/陳一凡.圖版提供/臺中市大墩文化中心(藝術家2025年11月606期)
 
回到一切的起點

 藝術,從來不是孤立於世界的審美凝視。它是某種召喚、某種誘發,引領我們進入社會與文化的褶皺,回應環境的創傷,並召喚人與土地之間被遺忘的聯繫。吳玳瑩的「歸」,正是一場召喚,召喚記憶回到故鄉,召喚身體回到土地,召喚精神回到初心。

 「歸」是一個圓,也是一個未完成的迴響。它既是時間的折返,也是行動的開始。當藝術回望土地的時候,我們看見的不只是自然的肌理,更是人與自然相依為命的故事。

穿透明日的靈光

 這場展覽隸屬於「穿透明日的靈光─永續作為態度的美學提案」策展計畫。班雅明所說的「靈光」(Aura),是藝術作品在特定時空中的獨特存在與不可複製的氣息,它穿透時間,穿越物質,像一道不可言說卻真實存在的光。

 當永續成為藝術的語言,藝術的靈光便不再只是形式的光暈,而是一種能撫觸人心的能量。康雅筑以棉花與泥土編織出農業與土地的辯證;楊芳宜與「不廢跨村實驗室」引領從廢棄物中看見再生;曾偉豪以聲紋召喚自然與市民的共振。而在最終章「歸」則以返鄉的姿態,將靈光落在地方的山川與泥土之間。

土地的語言:藝術家的回返

 吳玳瑩成長於臺中太平,童年裡與自然為伴,那種赤腳踩過泥土、手掌摩挲葉片的記憶,悄悄滲入她的創作。她選擇以植物為媒材,將落葉磨成粉末、將泥土煉為顏料,讓時間與生命的流轉成為作品的核心,採集成為日常行動,以此探討生命的循環與自然的永續。2022 年,她以作品〈觀想〉榮獲「臺灣美術新貌獎首獎」,作品中以粉塵般的植物重構形態,探問存在與觀看的真實性。

 這一次,她帶著「歸」的姿態返回太平,透過作品回應地方的生態紋理與人文情感。她的創作從「材料性」的回歸延伸至「精神性」的回歸,不僅把作品放進展場,更放進土地、放進人群,以地方的生態與社群為核心,讓「回歸」成為具象的創作姿態。

共創:山川的祈願

 「歸」的核心精神是「以藝術連結地方」。透過「山川計畫」的共創活動,吳玳瑩邀請臺中市太平區太平國小與頭汴國小進行共創,藝術家與太平的孩子們一起走入頭汴坑,採集植物、捧起泥土,將環境的知覺化為創作的能量,他們把手伸向土地,也把未來的祈願交付給土地,讓藝術不再是單一的獨白,而是一場共鳴。

 〈植拓山脈〉由回收紙漿與植物拼貼而成,垂掛於展場,如群山環繞。這不是某一座山,而是眾人心中的山,是孩子們對土地的祈願與守護,像一首由紙纖維與葉脈編織的祝禱。〈物共生〉取自太平的砂土以細胞狀在地面交織擴散,孩子們用在地的泥土捏塑在地的生物,素燒後成為砂畫中的「細胞核」。作品在細胞與地景的轉喻間,思索環境與生命的共生。

吳玳瑩 植拓山脈 2025 回收紙、落羽松纖維、植物 尺寸依場地而定
吳玳瑩 物共生 2025 泥土、植物粉、陶器、自然物 尺寸依場地而定

 「山川計畫」不僅呼應永續發展目標(SDGs)中的 SDGs 的優質教育(SDG 4)、永續城鄉(SDG 11)、氣候行動(SDG 13)、陸域生態(SDG 15)、與夥伴關係(SDG 17),更在展覽現場建構出「永續的地方美學」。在共創的過程中,孩子們不只是「學習藝術」,更是與自然進行一次親密的交換,透過走讀、踏查、探索、創作,讓永續理念在身體與感官中生成。

蜜蜂、塵埃與祈願

 除了共創的新作,「歸」也串聯藝術家創作歷程中的其他重要作品:
 〈蜂作為橋樑的隱藏者〉以太平地區的產業與生態觀察為基礎,藝術家以構樹纖維、蜂巢意象建構作品,揭示蜜蜂作為自然林與果園之間的橋樑。這隻渺小的生物,承載著農業、環境與生態平衡的微妙協商。它提醒我們,永續有時不是宏大的口號,而是一隻蜜蜂的生死。

吳玳瑩 蜂作為橋樑的隱藏者 2025 構樹紙、蜂巢框、蜂蠟、野木藍水彩、仿金箔、碳筆、蜂巢箱 尺寸依場地而定

 〈觀想〉植物粉塵所構築的世界,隨時都在崩解,也隨時都在生成。它是一種對無常的凝視,一種在沙粒裡看見宇宙的哲思。感官體驗區,觀眾得以觸摸共創的素材,並書寫守護生態的祈願。當文字落在紙上,展覽不再只是藝術家的語言,而成為眾人的合唱。

吳玳瑩 觀想 2022 複合媒材、植物、泥土 尺寸依場地而定
吳玳瑩〈觀想〉 吳玳瑩〈觀想〉
吳玳瑩〈觀想〉作品局部

 這些作品共同編織出一個關於土地、自然與人的多重敘事:從微觀的細胞、宏觀的山川,到昆蟲與蜜蜂的視角、社群的參與,藝術在此成為一種縱深的語言系統,深刻的詮釋了消除飢餓(糧食與農業)(SDG 2)、保護生態(SDG 15)、氣候行動(SDG 13)等內涵。

永續作為態度

 在「歸」中,藝術不只是美學的對象,而是一種態度,一種行動。「材料的永續」以植物、泥土、回收紙等媒材,實踐資源再生與環境友善。「教育的永續」透過共創工作坊,讓孩童與居民親近自然、了解地方,成為了永續的參與者,而非被動的觀眾。「精神的永續」以藝術喚醒地方的記憶與關懷,重建人與土地的情感,讓「地方」成為永續的根基。

在地文史專家侯水河帶領學生進行生態走讀

 「歸」既是回返,也是抵達。永續並非遙遠的未來,而是一種隨時可以開始的姿態:當我們選擇觸摸泥土、聆聽溪流、或在展場裡寫下一個祈願,我們已經在實踐永續,是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實踐的日常姿態。

結語:回到土地的心臟

 當藝術回歸土地,土地也回饋給藝術以靈光。「歸」是一次「相遇」的促成,藝術家與故鄉的相遇,人群與自然的相遇,未來與初心的相遇。

 「歸」帶領我們貼近土地,聆聽它的呼吸。此刻的永續,不只是行動的選擇,也是藝術靈光的延續 - 歸於自然,歸於初心,歸於人與土地共生的道路。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