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了一地的字
張天健作品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2025年5月28日~8月18日
撰文/姜承妤(藝術家2025年7月602期)
佇立於盛夏熱烈的陽光、藍天之下,橫山書法藝術館如筆墨行文間的留白,散發著靜謐的氛圍,淡去了些許暑氣。此次推出的「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中呈現張天健的書法、水墨與刻印作品在展場間彼此交融、層層鋪展,並於字裡行間回望文字與創作的書寫關係。
「吐了一地的字」為張天健多年以來對書寫「味道」的探尋。步入展場,映入眼簾的是四周散落大小不一、揉皺成團的紙張,如實呈現那些被寫過又捨棄、帶著遲疑與苦惱的筆墨痕跡。他藉此引領觀者走入尚未成形、懷抱期待且時常被忽略的創作過程,使觀者於行走之間得以觸及藝術家書寫背後的心緒與脈動。

張天健於展覽開幕時向觀眾導覽
(攝影:ANPIS WANG王世邦;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攝影:ANPIS WANG王世邦;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在〈我們的聲音—嚕拉拉〉中,張天健以注音符號書寫童謠〈嚕拉拉〉的歌詞,嘗試召回童年習字的記憶與感受,注音符號做為台灣特有的書寫系統,積累著一代人對語言、文字與聲音的最初感知。而「嚕拉拉」一詞源自於非洲原住民族「好朋友」之意,亦是南非戰爭握手言和的象徵,爾後經中國青年救國團傳唱、台灣沐浴乳廣告的再詮釋,最終成為台灣人童年的集體旋律。而展場中無法略過的一處,是一件宛如屏風、或是打開書本的大型水墨作品〈魯冰花〉,張天健以浸潤、滲透的連續筆墨書寫歌曲〈魯冰花〉的歌詞,將來自台灣早期農村的心聲沉澱在書寫之間,讓時間好似凝結於那一刻,他試圖將「繪畫性的筆墨」注入書法,使其不僅承載語意,更飽含敘事的詩意。

中:張天健 魯冰花 2025 木、水墨紙本 250×135cm 於「吐了一地的字─文字反芻後的書寫意義.張天健作品展」展場一景
(攝影:ANPIS WANG王世邦;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攝影:ANPIS WANG王世邦;圖版提供:桃園市立美術館)
當展覽結束時,這本展開的書頁也將隨之闔起,為此次展出緩緩落下句點。從書寫、刻印、筆墨到其展呈的方式,張天健始終反覆思索文字的肌理,以及書寫意象能夠抵達的地方,試著留下「屬於我們這一代人的共有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