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
曙光的輪廓──20世紀初臺灣雕塑的發展
作者:田中修二、白適銘、村上敬、李欽賢、岡田靖、林振莖、張元鳳、廖新田、熊澤弘、薛燕玲
出版日期:2024.05.16
ISBN:9786263950054開本:17×23×2.5cm
頁數:384頁
裝訂別:全彩軟精裝
產品重量(G):800
定價:NT$750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我要購買
貨到通知我
我要兌換
作者:田中修二、白適銘、村上敬、李欽賢、岡田靖、林振莖、張元鳳、廖新田、熊澤弘、薛燕玲
出版日期:2024.05.16
ISBN:9786263950054開本:17×23×2.5cm
頁數:384頁
裝訂別:全彩軟精裝
產品重量(G):800
定價:NT$750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本專書共集結十篇論文,並收錄白適銘教授於2018年發表於《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專文〈介面.空間.場域─臺灣近代雕塑及其研究課題之回顧〉,探討20世紀初期臺灣雕塑藝術的發展。
成城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美學.美術史專攻博士(文學),現任大分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研究專門為近現代日本美術史,特別是雕刻與京都繪畫領域。主要出版書籍包含《近代日本雕刻史》(2018)、《彫刻家.新海竹太郎論》(2002)、《近代日本最初的雕刻家》(1994)。共同論著有 A Study of Modern Japanese Sculpture(2015)、Since Meiji: Perspectives on the Japanese visual arts, 1868-2000(2012)、《偉人的面貌:銅像寫真集》(2009)、《漂洋過海跨越世紀 竹內栖鳳與其弟子們》(2002)、《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事典》(1989)等。論述包含〈京都日本畫與佛教的「空間」〉(《近代畫說》24號,2015)、〈像與雕刻:明治雕刻史序說〉(《國華》120卷,2014)、〈水曜會與其「黎明」:明治三十年後辦的京都日本畫動向〉(《近代畫說》21號,2012)。編著的《近代日本雕刻集成》(共3卷,2010-2013)獲得第26回倫雅美術獎勵賞。
白適銘
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目前兼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美術學系教授兼師大美術館籌備處主任。研究領域主要聚焦於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東西文化交流、當代策展與評論。過去曾出版:《政治與暴力:臺灣戰後人權美術論談集》(2022,編著)、《臺灣美術通史(中英文版)》(2021,編著)、《春望.遠航.秦松》(2019)、《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2019,編著)、《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2017,編著)、《日盛.雨後.木下靜涯》(2017)等專書;並發表〈雕塑的「公共化」:臺灣現代雕塑的社會性轉化〉、〈臺灣近現代美術中的「世界」觀與現代文化論述〉、〈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談八○年代臺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記憶、被記憶與再記憶化的視覺形構:臺灣現當代攝影的歷史物質性與影像敘事〉等研究。
村上敬
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單位修得期滿。曾任香川縣文化會館及靜岡縣立美術館學藝員,2021年10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美術史、文化資源學。主要論述包含〈商工省工藝指導所與竹工藝—關於1930-1950年代的產業工藝〉(東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作為「留守文樣」的歷史畫—川村清雄《建國》相關〉(《美學》248號,2016)、〈川村清雄《遺留於海底的日清勇士髑髏》考〉(《靜岡縣立美術館紀要》34號,2019)等。主要籌劃的展覽包含「『雕刻』與『工藝』—近代日本的技術與美」(2019)、「森鷗外與美術」(2006)、「機器人與美術 機械×身體的視覺形象」(2010)、「維新的西畫家 川村清雄」(2013)、「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2013)、「美少女的美術史」(2014)、「再發現!日本的立體」(2016)、「帶著眼鏡去旅行之美術展」(2018)、「富野由悠季的世界」(2020)等。
李欽賢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目前身兼藝術家、作家、美術史研究學者等多重身分。藝術作品多以寫實紀錄的方式,記錄臺灣在地風景,特別以「鐵路」相關景緻為代表,有「鐵道畫家」之稱。自1980年代出版藝術史論著,包含《臺灣美術歷程》、《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等書。1990年代先後出版對黃土水專論研究《黃土水傳》、《大地.牧歌.黃土水》等,至今亦持續針對臺灣近代前輩藝術家發表研究、著述。
岡田靖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博士、碩士,研究領域專攻木製雕刻文化財的保存修復並擔任研究室副教授。曾多次著手佛像、基督教雕刻、古代埃及木製品等保存修復案,同時致力於地方文化財的保護活動,並於日本各地執行地方文化財調查、現場的臨床保護和修復活動、防災與受損文化財產的保護和修復活動。著作包含〈﹝事例報告〕JICA大埃及博物館合同博物館修復計畫〉 (《文化財保存修復學會誌》65,2022)、〈江戶時代至明治期在京的佛雕師與地方佛雕師〉(《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2)、〈近世、近代木雕佛像的施彩技法與色材—山形縣下安置之諸尊像為例〉(《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1)。
林振莖
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副研究員、《雕塑研究》半年刊主編,曾任朱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史、美術贊助者及雕塑家朱銘。曾獲100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已出版專書《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探索與發掘—微觀臺灣美術史》、《「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等,以及學術論文多篇。並曾於北美館、國美館、鳳甲美術館、朱銘美術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等地擔任策展人策劃展覽。
張元鳳
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科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繪畫保存維護科技、繪畫材料技法與病變問題、文物檢視登錄、裝裱材料技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倫理原則。近年主持「110、111年度順天美術館捐贈東方繪畫媒材類作品保存修護計畫」、中央研究院居延漢簡「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出土帛書及紙質文物」雙方共同調查研案、「佐渡市『山本悌二郎』胸像(黃土水作品)修復翻模計畫」、「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 陳進絹本膠彩作品保存修護委託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張大千墨荷、八德園系列』作品保存修護計畫」等重要作品修護案計畫。近年研究論述包含〈技術、美學與文化性的探討—以陳澄波作品保存修復為例〉、〈全色的可逆行與可辨識性之探討—以陳宜讓作品七面鳥保存修復為例〉、〈絹本繪畫的保存修復與科技研發〉、“An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color technique in finding proper color pigment for painting conservation”、〈絵画修復と人材育成の発展〉等。
廖新田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教育廣播電臺寶島美術館節目主持人。研究領域包含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風景畫論、後殖民視覺文化論述、藝術與文化社會學、視覺文化、藝術批評研究等。曾獲榮譽有: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臺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臺灣文化獎、中國畫學會金爵獎。重要著作包含《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22)、《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現代.後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2021)、規劃《臺灣美術史辭典1.0》(2020)、《線形.本位.李錫奇》(2017)、《痕紋.印紀.周瑛》(2018)、《臺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等。
熊澤弘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畢業,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西洋美術史)修畢,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助理,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助理、助教,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部環境運營學科專任講師,2017年4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以荷蘭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史、博物館學,並參與日本國內外美術展。主要策劃之展覽會包含:「奇蹟的艾雪展」(2018,上野森美術館)、 “Japans Liebe zum Impressionismus”〔日本所鍾愛的印象派〕(2015,德國藝術展覽大廳)、「大師之作: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的素描與版畫展」(2008,大學美術館)等。著作包含:《從大腦看美術館藝術培育人》(與中野信子共著,2020)、《林布蘭 光影的寫實》(2011)等多篇著作。
薛燕玲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大學院藝術學碩士,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博物館藝術典藏及保存管理、博物館典藏政策。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近年策劃「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2023)、「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2022)、「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合大展」(2018,協同策展)等重要展覽。重要著作包含〈許鴻源順天收藏與臺灣美術及畫廊發展關係探析 (1970-1980年代)〉、〈繁花燎原:「花卉」作為現當代藝術表現的多重性〉、〈國立臺灣美術館藏品保存與管理的特色〉等。
內容簡介
國立臺灣美術館於2023年舉行「臺灣近現代雕塑的黎明」學術研討會,與會的國內外學者們以此學術研討會為基礎進行書寫,以專文呈現近期對於20世紀初期臺灣雕塑藝術之學術研究觀點,從不同的面向研析該時期臺灣雕塑風格與觀念之演變、藝術家的文化背景與成長歷程、跨文化的交流、蒐藏贊助的影響,以及保存修復的挑戰等,讓人們了解該時期更全面的藝術風貌。
本專書共集結十篇論文,並收錄白適銘教授於2018年發表於《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專文〈介面.空間.場域─臺灣近代雕塑及其研究課題之回顧〉,探討20世紀初期臺灣雕塑藝術的發展。
本專書共集結十篇論文,並收錄白適銘教授於2018年發表於《共再生的記憶──重建臺灣藝術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的專文〈介面.空間.場域─臺灣近代雕塑及其研究課題之回顧〉,探討20世紀初期臺灣雕塑藝術的發展。
作者介紹
田中修二
成城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美學.美術史專攻博士(文學),現任大分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研究專門為近現代日本美術史,特別是雕刻與京都繪畫領域。主要出版書籍包含《近代日本雕刻史》(2018)、《彫刻家.新海竹太郎論》(2002)、《近代日本最初的雕刻家》(1994)。共同論著有 A Study of Modern Japanese Sculpture(2015)、Since Meiji: Perspectives on the Japanese visual arts, 1868-2000(2012)、《偉人的面貌:銅像寫真集》(2009)、《漂洋過海跨越世紀 竹內栖鳳與其弟子們》(2002)、《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事典》(1989)等。論述包含〈京都日本畫與佛教的「空間」〉(《近代畫說》24號,2015)、〈像與雕刻:明治雕刻史序說〉(《國華》120卷,2014)、〈水曜會與其「黎明」:明治三十年後辦的京都日本畫動向〉(《近代畫說》21號,2012)。編著的《近代日本雕刻集成》(共3卷,2010-2013)獲得第26回倫雅美術獎勵賞。
白適銘
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目前兼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美術學系教授兼師大美術館籌備處主任。研究領域主要聚焦於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東西文化交流、當代策展與評論。過去曾出版:《政治與暴力:臺灣戰後人權美術論談集》(2022,編著)、《臺灣美術通史(中英文版)》(2021,編著)、《春望.遠航.秦松》(2019)、《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2019,編著)、《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2017,編著)、《日盛.雨後.木下靜涯》(2017)等專書;並發表〈雕塑的「公共化」:臺灣現代雕塑的社會性轉化〉、〈臺灣近現代美術中的「世界」觀與現代文化論述〉、〈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談八○年代臺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記憶、被記憶與再記憶化的視覺形構:臺灣現當代攝影的歷史物質性與影像敘事〉等研究。
村上敬
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單位修得期滿。曾任香川縣文化會館及靜岡縣立美術館學藝員,2021年10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美術史、文化資源學。主要論述包含〈商工省工藝指導所與竹工藝—關於1930-1950年代的產業工藝〉(東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作為「留守文樣」的歷史畫—川村清雄《建國》相關〉(《美學》248號,2016)、〈川村清雄《遺留於海底的日清勇士髑髏》考〉(《靜岡縣立美術館紀要》34號,2019)等。主要籌劃的展覽包含「『雕刻』與『工藝』—近代日本的技術與美」(2019)、「森鷗外與美術」(2006)、「機器人與美術 機械×身體的視覺形象」(2010)、「維新的西畫家 川村清雄」(2013)、「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2013)、「美少女的美術史」(2014)、「再發現!日本的立體」(2016)、「帶著眼鏡去旅行之美術展」(2018)、「富野由悠季的世界」(2020)等。
李欽賢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目前身兼藝術家、作家、美術史研究學者等多重身分。藝術作品多以寫實紀錄的方式,記錄臺灣在地風景,特別以「鐵路」相關景緻為代表,有「鐵道畫家」之稱。自1980年代出版藝術史論著,包含《臺灣美術歷程》、《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等書。1990年代先後出版對黃土水專論研究《黃土水傳》、《大地.牧歌.黃土水》等,至今亦持續針對臺灣近代前輩藝術家發表研究、著述。
岡田靖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博士、碩士,研究領域專攻木製雕刻文化財的保存修復並擔任研究室副教授。曾多次著手佛像、基督教雕刻、古代埃及木製品等保存修復案,同時致力於地方文化財的保護活動,並於日本各地執行地方文化財調查、現場的臨床保護和修復活動、防災與受損文化財產的保護和修復活動。著作包含〈﹝事例報告〕JICA大埃及博物館合同博物館修復計畫〉 (《文化財保存修復學會誌》65,2022)、〈江戶時代至明治期在京的佛雕師與地方佛雕師〉(《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2)、〈近世、近代木雕佛像的施彩技法與色材—山形縣下安置之諸尊像為例〉(《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1)。
林振莖
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副研究員、《雕塑研究》半年刊主編,曾任朱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史、美術贊助者及雕塑家朱銘。曾獲100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已出版專書《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探索與發掘—微觀臺灣美術史》、《「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等,以及學術論文多篇。並曾於北美館、國美館、鳳甲美術館、朱銘美術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等地擔任策展人策劃展覽。
張元鳳
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科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繪畫保存維護科技、繪畫材料技法與病變問題、文物檢視登錄、裝裱材料技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倫理原則。近年主持「110、111年度順天美術館捐贈東方繪畫媒材類作品保存修護計畫」、中央研究院居延漢簡「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出土帛書及紙質文物」雙方共同調查研案、「佐渡市『山本悌二郎』胸像(黃土水作品)修復翻模計畫」、「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 陳進絹本膠彩作品保存修護委託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張大千墨荷、八德園系列』作品保存修護計畫」等重要作品修護案計畫。近年研究論述包含〈技術、美學與文化性的探討—以陳澄波作品保存修復為例〉、〈全色的可逆行與可辨識性之探討—以陳宜讓作品七面鳥保存修復為例〉、〈絹本繪畫的保存修復與科技研發〉、“An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color technique in finding proper color pigment for painting conservation”、〈絵画修復と人材育成の発展〉等。
廖新田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教育廣播電臺寶島美術館節目主持人。研究領域包含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風景畫論、後殖民視覺文化論述、藝術與文化社會學、視覺文化、藝術批評研究等。曾獲榮譽有: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臺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臺灣文化獎、中國畫學會金爵獎。重要著作包含《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22)、《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現代.後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2021)、規劃《臺灣美術史辭典1.0》(2020)、《線形.本位.李錫奇》(2017)、《痕紋.印紀.周瑛》(2018)、《臺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等。
熊澤弘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畢業,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西洋美術史)修畢,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助理,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助理、助教,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部環境運營學科專任講師,2017年4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以荷蘭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史、博物館學,並參與日本國內外美術展。主要策劃之展覽會包含:「奇蹟的艾雪展」(2018,上野森美術館)、 “Japans Liebe zum Impressionismus”〔日本所鍾愛的印象派〕(2015,德國藝術展覽大廳)、「大師之作: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的素描與版畫展」(2008,大學美術館)等。著作包含:《從大腦看美術館藝術培育人》(與中野信子共著,2020)、《林布蘭 光影的寫實》(2011)等多篇著作。
薛燕玲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大學院藝術學碩士,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博物館藝術典藏及保存管理、博物館典藏政策。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近年策劃「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2023)、「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2022)、「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合大展」(2018,協同策展)等重要展覽。重要著作包含〈許鴻源順天收藏與臺灣美術及畫廊發展關係探析 (1970-1980年代)〉、〈繁花燎原:「花卉」作為現當代藝術表現的多重性〉、〈國立臺灣美術館藏品保存與管理的特色〉等。
成城大學大學院文學研究科美學.美術史專攻博士(文學),現任大分大學教育學部教授。研究專門為近現代日本美術史,特別是雕刻與京都繪畫領域。主要出版書籍包含《近代日本雕刻史》(2018)、《彫刻家.新海竹太郎論》(2002)、《近代日本最初的雕刻家》(1994)。共同論著有 A Study of Modern Japanese Sculpture(2015)、Since Meiji: Perspectives on the Japanese visual arts, 1868-2000(2012)、《偉人的面貌:銅像寫真集》(2009)、《漂洋過海跨越世紀 竹內栖鳳與其弟子們》(2002)、《日本近現代美術史事典》(1989)等。論述包含〈京都日本畫與佛教的「空間」〉(《近代畫說》24號,2015)、〈像與雕刻:明治雕刻史序說〉(《國華》120卷,2014)、〈水曜會與其「黎明」:明治三十年後辦的京都日本畫動向〉(《近代畫說》21號,2012)。編著的《近代日本雕刻集成》(共3卷,2010-2013)獲得第26回倫雅美術獎勵賞。
白適銘
日本京都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曾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理事長,目前兼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藝術史研究中心主任、美術學系教授兼師大美術館籌備處主任。研究領域主要聚焦於臺灣美術史、中國美術史、東西文化交流、當代策展與評論。過去曾出版:《政治與暴力:臺灣戰後人權美術論談集》(2022,編著)、《臺灣美術通史(中英文版)》(2021,編著)、《春望.遠航.秦松》(2019)、《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1:日治時期美術團體(1895-1945)》(2019,編著)、《世外遺音:木下靜涯舊藏畫稿作品資料》(2017,編著)、《日盛.雨後.木下靜涯》(2017)等專書;並發表〈雕塑的「公共化」:臺灣現代雕塑的社會性轉化〉、〈臺灣近現代美術中的「世界」觀與現代文化論述〉、〈走向自由體制的文化內視:談八○年代臺灣美術的脫體制現象及街頭精神〉、〈記憶、被記憶與再記憶化的視覺形構:臺灣現當代攝影的歷史物質性與影像敘事〉等研究。
村上敬
東京大學大學院博士課程單位修得期滿。曾任香川縣文化會館及靜岡縣立美術館學藝員,2021年10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日本近代美術史、文化資源學。主要論述包含〈商工省工藝指導所與竹工藝—關於1930-1950年代的產業工藝〉(東京大學碩士論文,2011)、〈作為「留守文樣」的歷史畫—川村清雄《建國》相關〉(《美學》248號,2016)、〈川村清雄《遺留於海底的日清勇士髑髏》考〉(《靜岡縣立美術館紀要》34號,2019)等。主要籌劃的展覽包含「『雕刻』與『工藝』—近代日本的技術與美」(2019)、「森鷗外與美術」(2006)、「機器人與美術 機械×身體的視覺形象」(2010)、「維新的西畫家 川村清雄」(2013)、「夏目漱石的美術世界」(2013)、「美少女的美術史」(2014)、「再發現!日本的立體」(2016)、「帶著眼鏡去旅行之美術展」(2018)、「富野由悠季的世界」(2020)等。
李欽賢
國立藝術專科學校(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畢業,目前身兼藝術家、作家、美術史研究學者等多重身分。藝術作品多以寫實紀錄的方式,記錄臺灣在地風景,特別以「鐵路」相關景緻為代表,有「鐵道畫家」之稱。自1980年代出版藝術史論著,包含《臺灣美術歷程》、《日本美術史話》、《日本美術的近代光譜》、《浮世繪大場景:江戶市井生活十帖》等書。1990年代先後出版對黃土水專論研究《黃土水傳》、《大地.牧歌.黃土水》等,至今亦持續針對臺灣近代前輩藝術家發表研究、著述。
岡田靖
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文化財保存學博士、碩士,研究領域專攻木製雕刻文化財的保存修復並擔任研究室副教授。曾多次著手佛像、基督教雕刻、古代埃及木製品等保存修復案,同時致力於地方文化財的保護活動,並於日本各地執行地方文化財調查、現場的臨床保護和修復活動、防災與受損文化財產的保護和修復活動。著作包含〈﹝事例報告〕JICA大埃及博物館合同博物館修復計畫〉 (《文化財保存修復學會誌》65,2022)、〈江戶時代至明治期在京的佛雕師與地方佛雕師〉(《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2)、〈近世、近代木雕佛像的施彩技法與色材—山形縣下安置之諸尊像為例〉(《國立歷史民俗博物館研究報告》230,2021)。
林振莖
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發展組副研究員、《雕塑研究》半年刊主編,曾任朱銘美術館研究部主任、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東海大學美術系兼任講師。主要研究領域為臺灣美術史、美術贊助者及雕塑家朱銘。曾獲100年度國立歷史博物館「林玉山先生美術研究獎」。已出版專書《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探索與發掘—微觀臺灣美術史》、《「破」與「立」—五行雕塑小集》等,以及學術論文多篇。並曾於北美館、國美館、鳳甲美術館、朱銘美術館、桃園市政府文化局、靜宜大學藝術中心等地擔任策展人策劃展覽。
張元鳳
東京藝術大學文化財保存科學博士,現任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教授兼文物保存維護研究發展中心主任。研究領域為繪畫保存維護科技、繪畫材料技法與病變問題、文物檢視登錄、裝裱材料技法、文化資產保存維護倫理原則。近年主持「110、111年度順天美術館捐贈東方繪畫媒材類作品保存修護計畫」、中央研究院居延漢簡「額濟納河流域考古出土帛書及紙質文物」雙方共同調查研案、「佐渡市『山本悌二郎』胸像(黃土水作品)修復翻模計畫」、「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展 陳進絹本膠彩作品保存修護委託案」、「國立歷史博物館典藏『張大千墨荷、八德園系列』作品保存修護計畫」等重要作品修護案計畫。近年研究論述包含〈技術、美學與文化性的探討—以陳澄波作品保存修復為例〉、〈全色的可逆行與可辨識性之探討—以陳宜讓作品七面鳥保存修復為例〉、〈絹本繪畫的保存修復與科技研發〉、“An application of hyper-spectral color technique in finding proper color pigment for painting conservation”、〈絵画修復と人材育成の発展〉等。
廖新田
中英格蘭大學藝術史博士,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博士。曾任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現任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臺灣藝術史研究學會創會理事長、教育廣播電臺寶島美術館節目主持人。研究領域包含臺灣美術與文化認同、風景畫論、後殖民視覺文化論述、藝術與文化社會學、視覺文化、藝術批評研究等。曾獲榮譽有:澳洲國家大學榮譽教授、第56屆廣播金鐘獎(藝術文化節目主持人)、臺北西區扶輪社第64屆臺灣文化獎、中國畫學會金爵獎。重要著作包含《化蛹成蝶—國立歷史博物館第十四任館長廖新田文集》(2022)、《前瞻.文墨.黃光男》(2020)、《現代.後現代:藝術與視覺文化理論》(2021)、規劃《臺灣美術史辭典1.0》(2020)、《線形.本位.李錫奇》(2017)、《痕紋.印紀.周瑛》(2018)、《臺灣美術新思路:框架、批評、美學》(2017)、《符號.跨域.廖修平》(2016)、《臺灣美術四論—蠻荒/文明,自然/文化,認同/差異,純粹/混雜》(2008)等。
熊澤弘
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畢業,東京藝術大學大學院美術研究科(西洋美術史)修畢,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藝術學科助理,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助理、助教,武藏野音樂大學音樂學部環境運營學科專任講師,2017年4月起任職東京藝術大學美術館副教授至今。研究領域為以荷蘭為中心的西洋美術史、博物館學,並參與日本國內外美術展。主要策劃之展覽會包含:「奇蹟的艾雪展」(2018,上野森美術館)、 “Japans Liebe zum Impressionismus”〔日本所鍾愛的印象派〕(2015,德國藝術展覽大廳)、「大師之作:阿姆斯特丹歷史博物館的素描與版畫展」(2008,大學美術館)等。著作包含:《從大腦看美術館藝術培育人》(與中野信子共著,2020)、《林布蘭 光影的寫實》(2011)等多篇著作。
薛燕玲
日本大學藝術學部大學院藝術學碩士,現為國立臺灣美術館研究員。研究領域為臺灣近現代美術史、博物館藝術典藏及保存管理、博物館典藏政策。曾任國立臺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近年策劃「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2023)、「畫筆下的真實—李梅樹120歲藝術紀念展」(2022)、「花之禮讚—四大美術館聯合大展」(2018,協同策展)等重要展覽。重要著作包含〈許鴻源順天收藏與臺灣美術及畫廊發展關係探析 (1970-1980年代)〉、〈繁花燎原:「花卉」作為現當代藝術表現的多重性〉、〈國立臺灣美術館藏品保存與管理的特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