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 首頁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欣賞.畫家專輯     美術論叢.美術行政

雜誌與叢書

  • 新書出版
  • 臺灣美術全集
  • 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
  • 美術家傳記叢書-歷史·榮光·名作
  • 世界名畫家全集
  • 世界美術全集
  • 旅遊.文化.攝影.美術館導覽
  • 藝術欣賞.畫家專輯     美術論叢.美術行政
  • 中國名畫家全集
  • 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
  • 台灣當代美術大系
  • 台灣現代美術大系
  • 台灣藝術經典大系
  • 臺灣美術評論全集
  • 空間景觀、公共藝術
  • 建築、園林、古蹟藝術
  • 設計、色彩、工藝、攝影
  • 繪畫技法、工具書、年鑑
  • 美育、兒童美術
  • 佛教美術全集
  • 陶瓷、文物、玉器、青銅器
  • 民間藝術、宗教藝術
  • 生活藝術、藝術投資
  • 名畫饗宴100
  • 台灣傳藝全集
  • 楊英風全集
  • 陳澄波全集
  • 臺灣美術團體發展史料彙編
  •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

燠溽與呼愁:陳水財藝評文集

  • 燠溽與呼愁:陳水財藝評文集 1

燠溽與呼愁:陳水財藝評文集

作者:陳水財
出版日期:2022.01.20
ISBN:9789862822869
開本:15×23cm
頁數:416頁
裝訂別:黑白平裝
產品重量(G):500
定價:NT$450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我要購買
貨到通知我
我要兌換
 
作者:陳水財
出版日期:2022.01.20
ISBN:9789862822869
開本:15×23cm
頁數:416頁
裝訂別:黑白平裝
產品重量(G):500
定價:NT$450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 內容簡介
  • 作者介紹
代序:從身體感知到精神狀態
蕭瓊瑞/撰文

(節錄)
    一九八○年代的南台灣藝壇,出現了幾支健筆,右手畫畫,左手寫文;有的擅於創造議題、有的長於帶領風潮、有的嘻笑怒罵、潑辣批判……,在在影響深遠,帶起的「南方」聲浪與思維,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仍波瀾壯闊、餘音未歇。不過在諸多健筆中,以文思之細膩、觀察之深刻、涵養之寬闊,乃至辭章之獨美,顯然仍以跨越雙城(高雄、 台南)的陳水財獨領風騷。出生台南鹽份地帶、居住高雄大都會,卻又任教台南大學校園,文章和畫畫同款,既有高雄的生野地氣,又富府城的文雅內斂,然而更重要的,是帶著「煮海成鹽」的凝鍊、精粹,那是經時累月、慢火熬煮的一鍋濃湯,細細品味、回甘不斷,反覆閱讀、餘韻無窮。 
    陳水財的藝思文采,早在一九九○年代,即被發掘,當年高雄由一批對城市建構懷有夢想與期待的年輕企業家,將夢想與期待落實為行 動,合資創立南台灣最具規模的「炎黃藝術館」,並發行《炎黃藝術》雜誌。首要工作,便是說服任教成功大學建築系的陳水財,接受擔任雜誌主編的職務;陳水財於是編寫兼顧,終於撐起南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半邊天;也為1995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成立,進行了最紮實的共 識凝聚與學術奠基。 
    1996年,炎黃藝術館轉型為山美術館,《炎黃藝術》也轉型為《山藝術》,陳水財始終扮演著智囊兼操刀手的主軸性角色。
    而事實上,早在1986年,陳水財甫自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分發高雄服務未久,即糾結一群藝術同好,共創《藝術界》雜誌,為當時沈悶的藝壇,投入震撼彈;以及稍後(1994)的《南方藝術》等幾個刊物,也成為蘊生南台灣幾支健筆的重要園地。 
    倏忽三十年的時光飛逝,健筆中的幾位,搭上早班車,榮歸天國,陳水財也自教壇退休;畢生創作的藝術作品,已經多次應邀整理發表,也出版專輯;唯獨這些和創作同時進行的藝評文字,始終散佈在不同的期刊、畫冊、研討會論文集中,甚至連本人都已不復記憶,也查索不得了! 
    在藝壇同好的催迫、鼓勵下,陳水財終於勉力將這些舊文儘可能的搜尋、聚集;時空全異,但文章重新閱讀,仍然靈光閃爍,值得合輯出版,作為時代的印記與備忘。 
    全書依性質,分為五輯: 
    輯壹,可稱為〈藝術家論〉。依藝術家生年先後,分別論述了陳澄波、李石樵、馬電飛、莊世和、陳英傑、羅清雲、劉文三、李朝進、楊成愿、黃步青、王信豐、李錦繡、倪再沁、吳梅嵩、許自貴、李俊賢、李明則、張明發、吳玉成、黃文勇、黨若洪等二十一位藝術家的創作;年齡最長的陳 澄波,出生於1895年,最年輕的黨若洪,出生於1975年,前後橫跨八十 年。創作的類型,以繪畫為主,但也包括雕塑的陳英傑、張明發,版畫的楊成愿、書法篆刻的吳玉成、影像的黃文勇,以及裝置的黃步青等。 
    輯貳,可稱為〈作品論〉。論及的藝術家更廣,甚至有些是輯壹中已經論及的藝術家;但輯貳中的論述,是更集中在特定的單一作品,或 系列作品,是屬於更為微觀的論述型態。
    輯參,或可稱為〈短論〉。性質上類同輯貳的〈作品論〉,但篇幅較為短小;近身搏鬥,一語見真章,是藝評中最易見出論者實力、功夫的文類。 
    輯肆,則為〈文化評論〉。多半是對特定主題展、文化活動、美術團體、美術出版、產業現象、美術館經營……等等的評論;而其中最凸顯 的特色,便是對「高雄腔調」的提出。 
    輯伍,則是較屬個人的回憶、感想,或可稱為〈餘論〉。通觀陳水財歷來的藝評文論,固然主要集中在台灣本地藝壇,但他對東、西方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嫻熟外,更引入了大量對於土地、溫度、身體、感官的論述,給人驚艷、深刻的啟發與感應。
    從身體的感受進化為一種精神狀態,《燠溽與呼愁》成了這本評論文集的書名,也充分映現了這位傑出書寫者敏銳的藝術感知與深邃的人文內涵。
陳水財
1946年生於台南七股
曾任教於成功大學建築系(1981-2002)和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2002-2011)
曾擔任《炎黃藝術》月刊總編輯(1990-1997)
舉辦過個展十六次,並於2010年榮獲高雄市文藝獎



內容簡介
代序:從身體感知到精神狀態
蕭瓊瑞/撰文

(節錄)
    一九八○年代的南台灣藝壇,出現了幾支健筆,右手畫畫,左手寫文;有的擅於創造議題、有的長於帶領風潮、有的嘻笑怒罵、潑辣批判……,在在影響深遠,帶起的「南方」聲浪與思維,即使進入二十一世紀,仍波瀾壯闊、餘音未歇。不過在諸多健筆中,以文思之細膩、觀察之深刻、涵養之寬闊,乃至辭章之獨美,顯然仍以跨越雙城(高雄、 台南)的陳水財獨領風騷。出生台南鹽份地帶、居住高雄大都會,卻又任教台南大學校園,文章和畫畫同款,既有高雄的生野地氣,又富府城的文雅內斂,然而更重要的,是帶著「煮海成鹽」的凝鍊、精粹,那是經時累月、慢火熬煮的一鍋濃湯,細細品味、回甘不斷,反覆閱讀、餘韻無窮。 
    陳水財的藝思文采,早在一九九○年代,即被發掘,當年高雄由一批對城市建構懷有夢想與期待的年輕企業家,將夢想與期待落實為行 動,合資創立南台灣最具規模的「炎黃藝術館」,並發行《炎黃藝術》雜誌。首要工作,便是說服任教成功大學建築系的陳水財,接受擔任雜誌主編的職務;陳水財於是編寫兼顧,終於撐起南台灣當代藝術發展的半邊天;也為1995年高雄市立美術館的成立,進行了最紮實的共 識凝聚與學術奠基。 
    1996年,炎黃藝術館轉型為山美術館,《炎黃藝術》也轉型為《山藝術》,陳水財始終扮演著智囊兼操刀手的主軸性角色。
    而事實上,早在1986年,陳水財甫自台灣師大美術系畢業分發高雄服務未久,即糾結一群藝術同好,共創《藝術界》雜誌,為當時沈悶的藝壇,投入震撼彈;以及稍後(1994)的《南方藝術》等幾個刊物,也成為蘊生南台灣幾支健筆的重要園地。 
    倏忽三十年的時光飛逝,健筆中的幾位,搭上早班車,榮歸天國,陳水財也自教壇退休;畢生創作的藝術作品,已經多次應邀整理發表,也出版專輯;唯獨這些和創作同時進行的藝評文字,始終散佈在不同的期刊、畫冊、研討會論文集中,甚至連本人都已不復記憶,也查索不得了! 
    在藝壇同好的催迫、鼓勵下,陳水財終於勉力將這些舊文儘可能的搜尋、聚集;時空全異,但文章重新閱讀,仍然靈光閃爍,值得合輯出版,作為時代的印記與備忘。 
    全書依性質,分為五輯: 
    輯壹,可稱為〈藝術家論〉。依藝術家生年先後,分別論述了陳澄波、李石樵、馬電飛、莊世和、陳英傑、羅清雲、劉文三、李朝進、楊成愿、黃步青、王信豐、李錦繡、倪再沁、吳梅嵩、許自貴、李俊賢、李明則、張明發、吳玉成、黃文勇、黨若洪等二十一位藝術家的創作;年齡最長的陳 澄波,出生於1895年,最年輕的黨若洪,出生於1975年,前後橫跨八十 年。創作的類型,以繪畫為主,但也包括雕塑的陳英傑、張明發,版畫的楊成愿、書法篆刻的吳玉成、影像的黃文勇,以及裝置的黃步青等。 
    輯貳,可稱為〈作品論〉。論及的藝術家更廣,甚至有些是輯壹中已經論及的藝術家;但輯貳中的論述,是更集中在特定的單一作品,或 系列作品,是屬於更為微觀的論述型態。
    輯參,或可稱為〈短論〉。性質上類同輯貳的〈作品論〉,但篇幅較為短小;近身搏鬥,一語見真章,是藝評中最易見出論者實力、功夫的文類。 
    輯肆,則為〈文化評論〉。多半是對特定主題展、文化活動、美術團體、美術出版、產業現象、美術館經營……等等的評論;而其中最凸顯 的特色,便是對「高雄腔調」的提出。 
    輯伍,則是較屬個人的回憶、感想,或可稱為〈餘論〉。通觀陳水財歷來的藝評文論,固然主要集中在台灣本地藝壇,但他對東、西方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嫻熟外,更引入了大量對於土地、溫度、身體、感官的論述,給人驚艷、深刻的啟發與感應。
    從身體的感受進化為一種精神狀態,《燠溽與呼愁》成了這本評論文集的書名,也充分映現了這位傑出書寫者敏銳的藝術感知與深邃的人文內涵。
作者介紹
陳水財
1946年生於台南七股
曾任教於成功大學建築系(1981-2002)和台南應用科大美術系(2002-2011)
曾擔任《炎黃藝術》月刊總編輯(1990-1997)
舉辦過個展十六次,並於2010年榮獲高雄市文藝獎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