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 首頁
  • 雜誌與叢書
  • 藝術家
  • 2022

雜誌與叢書

  • 當期雜誌
  • 2025
  • 2024
  • 2023
  • 2022
  • 2021
  • 2020
  • 2019
  • 2018
  • 2017

藝術家2022年9月 #568

  • 藝術家2022年9月 #568 1

藝術家2022年9月 #568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我要購買
貨到通知我
我要兌換
 

*購書規則請點這裡
  • 編輯留言板
  • 目錄

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策展人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藝術家卡代爾.阿提亞(Kader Attia),在策展論述指出我們身處於「複數傷口的複數世界」,傷痕從未被完整治癒,而這些創傷也將持續困擾著當代社會。對應現在蒙上反猶爭議的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穀倉」依舊期待對話的可能。阿提亞提出藝術家與藝術可以做為「修復」的方法,並嘗試用這屆的柏林雙年展做為一次實踐。

 

 9月專輯選譯卡代爾.阿提亞的柏林雙年展策展論述〈仍然存在!〉一文,深入策展人的觀點。林于嫣實地走訪雙年展帶來第一手報導,選介作品點出當前世界的未解議題。卡塞爾文件展的反猶爭議看似逐漸極端化,揭示了難以被消除的創傷也將造成新的傷口,尹懷君從歷史脈絡及文化差異切入對此爭議事件的反思。專輯側記台北數位藝術中心7月23日「記憶的再形狀─當藝術、歷史與公眾交會」鄭安齊與賴依欣的座談,提出關於記憶、歷史反思的不同思考面向。畢竟,面對創傷,首先必須要能夠指認,而面對集體的創傷,則需要建立在眾人的對話之上。

 

 然而,近日柏林雙年展也面臨一項爭議:三名參展柏林雙年展的伊拉克藝術家萊斯.卡利姆(Layth Kareem)、拉德.穆塔爾(Raed Mutar)、薩賈德.阿巴斯(Sajjad Abbas)以退出展覽,抗議法國藝術家尚─雅克.勒貝爾(Jean-Jacques Lebel)的參展作品〈可溶毒藥〉內含囚犯在阿布格萊布監獄(Abu Ghraib)遭受酷刑的照片。事件從7月底爆發至今持續延燒。

 

 國際藝壇單元為讀者帶來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塞尚」特展與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伊娃.黑塞:延伸擴展」,兩位藝術家均帶著某種執著實踐其個人的藝術理念;蒙佩利耶派納歇當代藝術中心「反自然」當代陶藝展,展現令人驚詫的陶藝創意能量;第十一屆「南特之旅」藝術節點評與城市地景相得益彰的公共藝術作品,為本屆藝術節亮點;2022日惹藝術節則呈現全球南方的藝術觀照。

 

 當代藝術單元,本期著眼現正展出的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邊無際」馬琳.杜瑪斯的繪畫,以及阿里.貝瓦吉關懷海洋環境的社區參與式「編織海洋」計畫,他也同時於2022日惹藝術節展出作品。

 

 名家傑作單元介紹美國作家亨利.米勒,他生前飽受兩極的評價,但在繪畫創作上找到另一個表現自我的歡快途徑,在未受專業畫藝培訓之下的傑出表現,來自本身的才華以及與藝術家朋友的請益,他也寫了一本書《繪畫乃重墜愛河》表抒己志。

 

 本期新設美學思潮專欄,選譯匈牙利籍瑞士學者安德烈.雷斯勒(André Reszler)的著作《安那其美學》(L'esthétique anarchiste)連載刊出。

66 9月專輯
  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68 仍然存在!─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策展論述 ⊙卡代爾.阿提亞 編譯/吳礽喻
74 隱性的殖民;看不見的資本主義競賽─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仍然存在!」 ⊙林于嫣
84 未解的創傷與去脈絡的藝術解讀
─關於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反猶爭議的思辨 ⊙尹懷君
90 以藝術達成紀念的多義─「記憶的再形狀─當藝術、歷史與公眾交會」側記 ⊙蔣嘉惠
   
51 藝術風景
  雷菲克.安納多爾的〈機器幻象─自然之夢〉
   
52 藝術正論
  多元文化主義的台灣美術史 ⊙廖仁義
   
53 美術之眼
  安藤忠雄的「空白畫布」 ⊙陳長華
   
54 藝術野台戲
  藝術可以高尚,但不能高高在上 ⊙阿田教授
   
55 香港視線
  巴洛克藝術展 ⊙卓有瑞
   
56 藝蹤尋探
  閃爍希望光芒的繽紛色彩 ⊙吳曉芳
   
57 藝術新聞
  北美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轉接器」
58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新書發表會圓滿舉行
59 桃美館首任館長劉俊蘭歸建台藝大
  台雙展公布首波參展藝術家名單
60 國美館「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高美館展出黃心健、皆川明特展
61 黃土水〈山本悌二郎胸像〉返台
  塔拉薩:海洋文明與希臘藝術
62 楊宜瑄獲IPA國際攝影獎
  徐道濩首檔參與式個展「藝術樂園」
63 釜山雙年展公布主題與參展名單
  國際藝術祭「愛知2022」
64 東京國立博物館迎接創立一百五十年紀念特展
   
65 藝術市場
  攜手卅間藝廊帶來初秋藝術饗宴
─第八屆ART FORMOSA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 ⊙本刊訊
   
94 台灣水墨變相史
  戰後中國大陸遷台書畫家(五)─《台灣水墨變相史》第廿六章 ⊙蕭瓊瑞
   
110 藝術現場
  沃爾夫岡.提爾門斯─聲響為液態
   
113 圍場散步
  甲方對公共藝術的愛與責任
─從「南港展覽館擴建新建暨附屬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談起 ⊙胡永芬
   
116 臨界區藝術
  風土水火.力之凝聚─陳瑋軒的「捏地:渡拔燒」行動 ⊙龔卓軍
   
120 影像邊緣
  記憶的迷宮─周東彥早期作品中的影像與空間關係 ⊙王柏偉
   
124 評藝廣場
  只有貓知道─陳珮怡的貓語人生 ⊙蕭瓊瑞
   
128 翡冷翠美術經典
  執著追求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保羅.烏切羅 ⊙劉碧旭
   
134 展事匯
  筆墨的時代感與地方色彩─金陵繪畫四百年特展 ⊙許玉鈴
   
138 藝點觀察
  扎根在地─众藝術與桃園公民會館 ⊙莊偉慈
   
140 藝術著作
  進步的形象─《現代藝術史》第三章 ⊙諾伯特.林頓 編譯╱沈揆一、盧傑、姚宏翔
   
154 美學思潮
  安那其美學的特徵
─破壞與構築:源源不絕的美學奔流(上) ⊙安德烈.雷斯勒 編譯/朱惠慈
   
158 美術教育
  殖民地手工教育的變遷 ⊙楊孟哲
   
166 國際藝壇
  行走在感知曠野─北京時代美術館「WAVELENGTH:感知邊緣」 ⊙邱筱臻
176 當追尋感覺是種執念─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塞尚」特展 ⊙賴懷宇
184 生命不長久.藝術非永恆─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伊娃.黑塞:延伸擴展」 ⊙周亞澄
188 他們的神乎其技與公共理想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璀璨京之明治美術─驚異世界的帝室技藝員的神業」 ⊙趙宜恬
194 陶瓷─火之考驗─蒙佩利耶派納歇當代藝術中心「反自然」當代陶藝展 ⊙廖瓊芳
204 日本繪畫的流動詩學
─東京山種美術館「水之形—從〈源平合戰圖〉到千住博的〈瀑布〉」 ⊙朱惠慈
212 動物世界觀照─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浮世繪動物園」 ⊙朱惠慈
220 差強人意的南特之旅─第十一屆「南特之旅」藝術節 ⊙鄭元智
226 邊界的拓展─2022日惹藝術節 ⊙吳尚霖
   
234 藝術家評介
  藝術風格與創作─再論廖修平藝術美學 ⊙黃光男
   
244 展覽評介
  這就是我的身體─本事藝術「群集─菲利普.克雷默個展」 ⊙許楚君
   
246 論藝錄
  情執與解脫道─讀石晉華「父親的石頭」、「墨行」等近作有感 ⊙倪又安
   
262 當代藝術
  馬琳.杜瑪斯筆下的人性多重奏
─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邊無際」 ⊙戴映萱
268 編織海洋,一個關於掇拾與重塑的計畫─阿里.貝瓦吉的社會參與實驗 ⊙鄧聿檠
   
272 藝術收藏
  居美以外─19世紀法國的中國藝術品收藏與展示 ⊙黃悅行
   
276 給兒童的美育書簡
  湯瑪斯.柯爾〈牛軛湖〉的文明啟示 ⊙潘(示番)
280 切爾契〈安地斯山脈之心〉的野生自然 ⊙潘(示番)
   
284 名家傑作
  異端的文豪─天才畫家亨利.米勒 ⊙久保貞次郎 編譯╱許懷方
   
296 藝術視界
  夢想的搭建──特雷瓦雷莊園 ⊙唐忠珊
300 一座充滿雕塑藝術的山谷 ⊙周芳蓮
   
304 塞尚傳記
  塞尚傳─塞尚創作理念自述 ⊙約亞金.嘉斯奎特 編譯/潘(示番)
   
308 西域佛畫
  引路菩薩圖與持幡觀音菩薩立像 ⊙秋山光和 編譯/林保堯
   
318 當代新陶
  柳溪+居.凡.林珀特 ⊙邵婷如
   
322 藝術線上
   
325 藝展目錄
   
326 藝展報導
   
332 藝術快遞
   
334 展覽月報
   
340 藝術市場行情表
   
344 藝術家圖書目錄


編輯留言板

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策展人阿爾及利亞裔法國藝術家卡代爾.阿提亞(Kader Attia),在策展論述指出我們身處於「複數傷口的複數世界」,傷痕從未被完整治癒,而這些創傷也將持續困擾著當代社會。對應現在蒙上反猶爭議的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穀倉」依舊期待對話的可能。阿提亞提出藝術家與藝術可以做為「修復」的方法,並嘗試用這屆的柏林雙年展做為一次實踐。

 

 9月專輯選譯卡代爾.阿提亞的柏林雙年展策展論述〈仍然存在!〉一文,深入策展人的觀點。林于嫣實地走訪雙年展帶來第一手報導,選介作品點出當前世界的未解議題。卡塞爾文件展的反猶爭議看似逐漸極端化,揭示了難以被消除的創傷也將造成新的傷口,尹懷君從歷史脈絡及文化差異切入對此爭議事件的反思。專輯側記台北數位藝術中心7月23日「記憶的再形狀─當藝術、歷史與公眾交會」鄭安齊與賴依欣的座談,提出關於記憶、歷史反思的不同思考面向。畢竟,面對創傷,首先必須要能夠指認,而面對集體的創傷,則需要建立在眾人的對話之上。

 

 然而,近日柏林雙年展也面臨一項爭議:三名參展柏林雙年展的伊拉克藝術家萊斯.卡利姆(Layth Kareem)、拉德.穆塔爾(Raed Mutar)、薩賈德.阿巴斯(Sajjad Abbas)以退出展覽,抗議法國藝術家尚─雅克.勒貝爾(Jean-Jacques Lebel)的參展作品〈可溶毒藥〉內含囚犯在阿布格萊布監獄(Abu Ghraib)遭受酷刑的照片。事件從7月底爆發至今持續延燒。

 

 國際藝壇單元為讀者帶來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塞尚」特展與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伊娃.黑塞:延伸擴展」,兩位藝術家均帶著某種執著實踐其個人的藝術理念;蒙佩利耶派納歇當代藝術中心「反自然」當代陶藝展,展現令人驚詫的陶藝創意能量;第十一屆「南特之旅」藝術節點評與城市地景相得益彰的公共藝術作品,為本屆藝術節亮點;2022日惹藝術節則呈現全球南方的藝術觀照。

 

 當代藝術單元,本期著眼現正展出的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邊無際」馬琳.杜瑪斯的繪畫,以及阿里.貝瓦吉關懷海洋環境的社區參與式「編織海洋」計畫,他也同時於2022日惹藝術節展出作品。

 

 名家傑作單元介紹美國作家亨利.米勒,他生前飽受兩極的評價,但在繪畫創作上找到另一個表現自我的歡快途徑,在未受專業畫藝培訓之下的傑出表現,來自本身的才華以及與藝術家朋友的請益,他也寫了一本書《繪畫乃重墜愛河》表抒己志。

 

 本期新設美學思潮專欄,選譯匈牙利籍瑞士學者安德烈.雷斯勒(André Reszler)的著作《安那其美學》(L'esthétique anarchiste)連載刊出。

目錄
66 9月專輯
  探尋藝術做為修復的方法
68 仍然存在!─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策展論述 ⊙卡代爾.阿提亞 編譯/吳礽喻
74 隱性的殖民;看不見的資本主義競賽─第十二屆柏林雙年展「仍然存在!」 ⊙林于嫣
84 未解的創傷與去脈絡的藝術解讀
─關於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反猶爭議的思辨 ⊙尹懷君
90 以藝術達成紀念的多義─「記憶的再形狀─當藝術、歷史與公眾交會」側記 ⊙蔣嘉惠
   
51 藝術風景
  雷菲克.安納多爾的〈機器幻象─自然之夢〉
   
52 藝術正論
  多元文化主義的台灣美術史 ⊙廖仁義
   
53 美術之眼
  安藤忠雄的「空白畫布」 ⊙陳長華
   
54 藝術野台戲
  藝術可以高尚,但不能高高在上 ⊙阿田教授
   
55 香港視線
  巴洛克藝術展 ⊙卓有瑞
   
56 藝蹤尋探
  閃爍希望光芒的繽紛色彩 ⊙吳曉芳
   
57 藝術新聞
  北美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台北當代藝術館「轉接器」
58 「博物館學」系列叢書新書發表會圓滿舉行
59 桃美館首任館長劉俊蘭歸建台藝大
  台雙展公布首波參展藝術家名單
60 國美館「科技斡旋.亞洲觀點」
  高美館展出黃心健、皆川明特展
61 黃土水〈山本悌二郎胸像〉返台
  塔拉薩:海洋文明與希臘藝術
62 楊宜瑄獲IPA國際攝影獎
  徐道濩首檔參與式個展「藝術樂園」
63 釜山雙年展公布主題與參展名單
  國際藝術祭「愛知2022」
64 東京國立博物館迎接創立一百五十年紀念特展
   
65 藝術市場
  攜手卅間藝廊帶來初秋藝術饗宴
─第八屆ART FORMOSA福爾摩沙國際藝術博覽會 ⊙本刊訊
   
94 台灣水墨變相史
  戰後中國大陸遷台書畫家(五)─《台灣水墨變相史》第廿六章 ⊙蕭瓊瑞
   
110 藝術現場
  沃爾夫岡.提爾門斯─聲響為液態
   
113 圍場散步
  甲方對公共藝術的愛與責任
─從「南港展覽館擴建新建暨附屬工程」公共藝術設置案談起 ⊙胡永芬
   
116 臨界區藝術
  風土水火.力之凝聚─陳瑋軒的「捏地:渡拔燒」行動 ⊙龔卓軍
   
120 影像邊緣
  記憶的迷宮─周東彥早期作品中的影像與空間關係 ⊙王柏偉
   
124 評藝廣場
  只有貓知道─陳珮怡的貓語人生 ⊙蕭瓊瑞
   
128 翡冷翠美術經典
  執著追求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保羅.烏切羅 ⊙劉碧旭
   
134 展事匯
  筆墨的時代感與地方色彩─金陵繪畫四百年特展 ⊙許玉鈴
   
138 藝點觀察
  扎根在地─众藝術與桃園公民會館 ⊙莊偉慈
   
140 藝術著作
  進步的形象─《現代藝術史》第三章 ⊙諾伯特.林頓 編譯╱沈揆一、盧傑、姚宏翔
   
154 美學思潮
  安那其美學的特徵
─破壞與構築:源源不絕的美學奔流(上) ⊙安德烈.雷斯勒 編譯/朱惠慈
   
158 美術教育
  殖民地手工教育的變遷 ⊙楊孟哲
   
166 國際藝壇
  行走在感知曠野─北京時代美術館「WAVELENGTH:感知邊緣」 ⊙邱筱臻
176 當追尋感覺是種執念─芝加哥藝術協會博物館「塞尚」特展 ⊙賴懷宇
184 生命不長久.藝術非永恆─紐約古根漢美術館「伊娃.黑塞:延伸擴展」 ⊙周亞澄
188 他們的神乎其技與公共理想
─京都市京瓷美術館「璀璨京之明治美術─驚異世界的帝室技藝員的神業」 ⊙趙宜恬
194 陶瓷─火之考驗─蒙佩利耶派納歇當代藝術中心「反自然」當代陶藝展 ⊙廖瓊芳
204 日本繪畫的流動詩學
─東京山種美術館「水之形—從〈源平合戰圖〉到千住博的〈瀑布〉」 ⊙朱惠慈
212 動物世界觀照─東京太田紀念美術館「浮世繪動物園」 ⊙朱惠慈
220 差強人意的南特之旅─第十一屆「南特之旅」藝術節 ⊙鄭元智
226 邊界的拓展─2022日惹藝術節 ⊙吳尚霖
   
234 藝術家評介
  藝術風格與創作─再論廖修平藝術美學 ⊙黃光男
   
244 展覽評介
  這就是我的身體─本事藝術「群集─菲利普.克雷默個展」 ⊙許楚君
   
246 論藝錄
  情執與解脫道─讀石晉華「父親的石頭」、「墨行」等近作有感 ⊙倪又安
   
262 當代藝術
  馬琳.杜瑪斯筆下的人性多重奏
─第五十九屆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無邊無際」 ⊙戴映萱
268 編織海洋,一個關於掇拾與重塑的計畫─阿里.貝瓦吉的社會參與實驗 ⊙鄧聿檠
   
272 藝術收藏
  居美以外─19世紀法國的中國藝術品收藏與展示 ⊙黃悅行
   
276 給兒童的美育書簡
  湯瑪斯.柯爾〈牛軛湖〉的文明啟示 ⊙潘(示番)
280 切爾契〈安地斯山脈之心〉的野生自然 ⊙潘(示番)
   
284 名家傑作
  異端的文豪─天才畫家亨利.米勒 ⊙久保貞次郎 編譯╱許懷方
   
296 藝術視界
  夢想的搭建──特雷瓦雷莊園 ⊙唐忠珊
300 一座充滿雕塑藝術的山谷 ⊙周芳蓮
   
304 塞尚傳記
  塞尚傳─塞尚創作理念自述 ⊙約亞金.嘉斯奎特 編譯/潘(示番)
   
308 西域佛畫
  引路菩薩圖與持幡觀音菩薩立像 ⊙秋山光和 編譯/林保堯
   
318 當代新陶
  柳溪+居.凡.林珀特 ⊙邵婷如
   
322 藝術線上
   
325 藝展目錄
   
326 藝展報導
   
332 藝術快遞
   
334 展覽月報
   
340 藝術市場行情表
   
344 藝術家圖書目錄
回上頁
相關產品
  • 藝術家2022年8月 #567
  • 藝術家2022年7月 #566
  • 藝術家2022年6月 #565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