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9 大象藝術空間館
十年眼光,獨到獨見—侯珊瑚、宋璽德、劉金桔、黃贊倫、耿傑生、湯杰作品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為每年一度亞洲藝術市場的重要盛會,大象藝術空間館以旗下具有深厚學術價值,並兼具市場發展性的藝術家為此次參展的重要組合。
在侯珊瑚的水墨創作中可以看見水墨的純粹性,她將繪畫視為心靈傾訴的律動,因此,她筆下的形之「态」,可以說是一種精神的痕跡。與此同時,她作品中的〈态〉,也是一種超越已有的水墨經驗和圖象,更重視在一種有控制的,或者可以稱之為理性的繪畫過程中,將水墨的技巧無限地展開。
宋璽德利用不鏽鋼與鋼鐵的結合所創作的雕塑作品,隱含自然山水帶給我們的力量與寧靜,觀看宋璽德的「山水拓」系列,可以感受到雕塑媒材的千變萬化,它的佇立時而沉著、時而震撼,透過長時間雕琢鋼材的作業過程中,我們可以看見宋璽德對金屬的認識與其對話的過程。
來自新加坡的水墨藝術家劉金桔,以特殊的繪畫語彙,表達出華人世界對於悠古思情、對於傳統哲理的追想。他的創作所傳達出來的意識簡約,卻蘊涵古典的痕跡,在富有歷史感的色澤下調配出來的是融會古今、內涵深蘊的當代人文語彙。
擅長掌握科技、未來文明的黃贊倫,試圖在人類歷史洪流的軸線上,將過去、現在、未來的記憶預做呈現,一次次的戰火紛起與新制武器的出現,黃贊倫在作品上所提出的思考是:我們何時才能非掠奪式地邁入下一個新的文明?
將寫實能力發揮極致的年輕藝術家耿傑生,選擇以木雕技法創作,經由生活與生命的片刻感受,以人物為題材展現專屬自己的藝術語言,在今年的台北藝術博覽會帶來機動裝置結合木雕,其詼諧亦嚴肅的作品,相當值得觀者玩味、思考。
湯杰的作品〈石語〉利用自然媒材與機械裝置做結合,探索人與自然物件、人與社會、萬物與世界之間的關係。湯杰將科技藝術融合中國哲學,使觀者與作品能形成互動,並呈現出帶有東方禪學的機智語彙。2017年11月即將成立十週年的大象藝術空間館,秉持對藝術的執著及學術研究的發展,藉由在過去長期耕耘於國際博覽會的經驗,以及策畫多檔具學術性展覽之實力,今年將梳理國內外高品質藝術家作品,呈現獨到獨見的展出風格。
2017年11月即將成立十週年的大象藝術空間館,秉持對藝術的執著及學術研究的發展,藉由在過去長期耕耘於國際博覽會的經驗,以及策畫多檔具學術性展覽之實力,今年將梳理國內外高品質藝術家作品,呈現獨到獨見的展出風格。

宋璽德 「山水拓」系列 鋼鐵、不鏽鋼 38×95×36cm

有子 Tertility 2017 74×7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