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其他展訊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

  • 首頁
  • 藝文消息
  • 中國港澳

演算時代的物質感知

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

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0年9月26日〜2021年1月17日

撰文/邱筱臻.攝影/柯敏弘(藝術家2020年12月547期)
 

 「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展覽名稱中的「計算機」對應英文Computing,以下以台灣慣用的翻譯簡稱「電算」指稱)一展是由法國策展人傑侯姆.諾特(Jérôme Neutres)和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以下簡稱「UCCA」)策展人秋韵聯合策畫,呈現自1960年代至今以電腦運算(computing)探索藝術創作實踐的各種面向,並展望電算創造力的未來。在這新技術不斷迭代的時代,此展藉由對「物質」的探討,並置藝術創作、科技、展覽(展陳與論述)和觀者參與等元素,重新審視與重新思考人類與宇宙、與自身的關係。


梅莫.阿克騰(Memo Akten) 深度冥想:60分鐘萬物簡史 2018 錄像裝置、定製軟體、衍生式影像、衍生式聲軌、人工智慧、機器學習、深度學習、生成對抗網絡、變分自動編碼器 60’00”循環播放 於「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展場一景

從「非物質」到「再物質」

 「非物質」(Immaterial)這一概念,來自1985年哲學家李歐塔(Jean-François Lyotard)和蒂埃里.切普特(Thierry Chaput)受巴黎龐畢度中心邀請策畫的「非物質」一展,藉由傳播科技等一系列新技術的變異和發展,傳達給觀眾一種全新的感知經驗,讓觀者意識到新科技之存在對人與物質關係的影響。展覽主題挑戰物質性概念,質疑以人類視角對物體、事物和物質感知所進行的定義;展覽客體則追問「人」此一存在者身分因技術科學的侵入而分解,展現策展人對人與物質性關係的反思,並探尋科技造成人類主體邏輯位移的全新語境中,承載物質的載體和思維。

 UCCA以「非物質/再物質」為題,一方面和龐畢度中心「非物質」展之策展理念相呼應,強調「非物質」指涉的並非物質的無形或消失,而是以另一種形式的物質性存在,進一步在科技和藝術的交融下,反思當前的不確定性和人類生存現狀;另一方面,「再物質」呈現隨著人工智慧和演算法推陳出新,數位科技成為人們體驗和建構現實的普遍邏輯,人們對於物質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從本體、觀念和方法上經歷多重變革,在數位媒介的物我映照中,藝術創作或展覽部署將難以捕捉的訊息、符碼再現,模糊了可見物質與不可見物質的界限。


劉娃 看最後會到哪 2019 雙頻道錄像裝置 7’28” 於「非物質/再物質:計算機藝術簡史」展場一景

 此次展覽以史觀的方式回溯電算藝術起源,呈現當下各種數位演算的藝術實踐,並展望其未來發展範式,正如展覽手冊上所言:「電腦創造潛力的獨特性在於其技術的多重價值:程式設計不僅是一種技術,也是一種語言。」藝術家深入了該語言的內涵,將之拓展、外延,並轉化為物質化載體,在展場空間這共時性世界中,作品如物質能源的穩定狀態,而訊息卻以看不見的方式和介面流通,觀者的身心體驗仿若在虛境與實境中來回逡巡,試探著如何與「非物質之物」或「物質性非物」進行互動。展覽將對電算藝術的歷史探索到未來反思分作四個章節論述,探究在這數位時代下人類用什麼樣的姿態來面對物與物質性。

人機凝視中的物質性思考

 1.「電算藝術先驅:新『調色盤』的發明」

 首章聚焦於在電腦仍未普及的1960至1970年代下,哈洛德.柯恩(Harold Cohen)、弗瑞德.那基(Frieder Nake)、薇拉.莫娜兒(Vera Molnar)和曼弗雷德.莫爾(Manfred Mohr)已藉著電腦繪圖機(Plotter)展開試驗。柯恩的「阿諾非尼」系列是他以程式語言設計的「AARON」所完成,AARON一名使人聯想到《聖經》中上帝使亞倫(Aaron)輔助摩西行事:「他要替你對百姓說話;你要以他當作口,他要以你當作神」。柯恩與AARON的關係仿如《聖經》中摩西與亞倫:柯恩寫程式,AARON作畫,也隱約暗示著微妙的人類與電腦計算關係。


曼弗雷德.莫爾作品於展場一景

 此時期仍受制於軟硬體設備,作品大多充滿機械感,機器語言轉變為圖象也仍以畫紙、畫布等傳統繪畫形式呈現,莫爾的〈立方極限〉是較早以電腦演算進行影像創作的實驗,充滿試驗性和不確定性地探索非物質的電腦演算生成作品的物質性關係。數位科技挑戰了藝術創作的結界,用其技術語言創造一個看不見的「藝術家」,拓展了人類創造的邊界。

(全文閱讀547期藝術家雜誌)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