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誌上話陶】
鄧惠芬具療癒力量的繪本陶藝
撰文/黎翠玉.圖版提供/鄧惠芬、黎翠玉(藝術家2017年7月506期)
繪本陶藝,顧名思義就是畫出來的陶藝,和繪本即為畫出來的書,兩者意思是相近的。不過,繪本陶藝除了平面繪畫之外,立體造形亦是構成的主要形態。能畫、能作的女性陶藝家鄧惠芬是當中精采的演繹者,細細看她的繪本陶藝,很療癒。
陶藝家鄧惠芬
1957年出生於台南的鄧惠芬,自實踐家專美術工藝科畢業,主修空間設計的她在1980年進入私立長榮中學,教授美術工藝相關課程。1984年她辭去教職與先生同赴美國,夫婿攻讀博士學位,賦閒在家的鄧惠芬趁機選修設計與陶藝課程,先後進入印第安納州立大學、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聖荷西州大學以及印第安納州普渡大學學習。作陶想法的啟發是在1987年於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她看到陶藝教室門口操作美式樂燒(Raku)的景象:在窯火燒到頂溫、坯體火紅之際,作品隨即夾出,放入有木屑與紙料的鐵桶內,木屑、紙料頓時點燃,噴發熊熊大火,陶藝品在熱度與釉料操縱下,浴火重生並且光彩奪目。繳費進入陶藝教室後,啟蒙老師理查.畢文斯(Richard Bivins)要求學生畫出一百個壺的設計圖,這對於已經具有空間設計學養的鄧惠芬並不難,透過這些啟發,她還以甜甜圈的概念,延續發展出二分之一、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等不同等分的趣味性壺具。
居住在美國期間,是鄧惠芬密切接觸陶藝的時期。除了基本技法的奠立,開放的環境刺激出的創作慾望,讓她如海綿般盡情吸收所謂美式作陶的自由和愉悅。帶著這份愉悅,她也進入才藝班,教大人與小孩作陶,還將不斷製作出的陶藝品於市集販賣,轉換成有效益的經濟實體。為了能夠出奇制勝,她把中國文字、中國結裝飾在陶作當中,吸引西方人對東方文化好奇的目光,成果屢獲佳績。鄧惠芬說:「在市集上把家中堆積的陶瓷、皮雕工藝品拿出來賣,所得經常還超過先生一年的獎學金。」創作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在這種生活事物之中不停被引領與累積出來,她作陶是快樂的。鄧惠芬說:「在美國時作陶只是作陶,沒有想太多,也沒有拿什麼學位。」
鄧惠芬 壺 2002 28×18×11cm
鄧惠芬於1989年回台灣,能量旺盛的她在1990年於台北的美國文化中心舉辦個展,以表現各式的造形為主,延續在美期間的創作形式。作品有的以套坯方式接合,表面再以鐵線切痕裝飾上釉彩,或者是利用異材質銅線做裝置,傳達具節奏的律動感。她還運用海綿托住陶板,以指尖壓出各種紋路,表達成形的快速與自由度。多樣性陶藝形式,還包括化妝土、釉下彩、燻燒等都在其中。豐富又少見的陶藝展品,令人目不暇給,鄧惠芬說:「觀眾對作品十分好奇,常常情不自禁用手指彈彈它,還會問有沒有燒熟?燒幾度?用什麼釉藥燒?」如此跳脫傳統的美式陶藝,在當時需要養分的台灣陶藝生態,掀起一股參觀熱潮。從未在陶藝界出現的鄧惠芬,開始受到注目。同年起她參加各式競賽,獲得1990年第十七屆台北市美展陶瓷組優選,1995、1996年連續在第四屆、第五屆陶藝金陶獎社會造形創新組獲金牌,直到近年還持續獲得2008台灣國際陶藝雙年展的入選機會。持續卅年的努力,鄧惠芬已是陶藝生態中具有代表風格的陶藝家。
繪圖式釉下彩陶藝是鄧惠芬的主要風格。這種創作是她於1987年在奧克拉荷馬州立大學的啟蒙時期陶藝習作的形式,出現得很早,並且一直延續著。現在她的一些公共藝術表現,也多以此做為標示,成為可被辨識的招牌象徵。繪圖式釉下彩陶藝,分成平面與立體兩種架構,平面表現於牆面,像是壁飾、大面積的公共設置,立體則以觀念性物件為主。她先將演繹的圖繪文本,印壓在陶板當中,分片切割後,塗繪上色彩並入窯低溫素燒,之後再於表面施以透明釉二次高溫燒成。這樣能夠不斷產生圖案的方式具有強烈拓殖性,能夠往上下、往左右隨意擴展,是一種主題性、繪畫式、燒製出來的「陶藝故事繪本」。
鄧惠芬 拱形裡的天空 1996 205×155×27.5cm
鄧惠芬 方圓之間Ⅲ 2000 91×91×16cm
鄧惠芬的作品可以分成三個階段來看,1984至1990年是「在美開啟時期」,舉凡拉坯、泥條、陶板作陶技術,或是釉色、熱燒、燻燒等燒窯方法,都在此階段開啟和認知。善用工具、快速成形,以直覺勇敢表現造形,是此時期的特色,作品即興自由,非常美國。她於台北美國文化中心的個展,是一次集大成表現。1991至2000年為「風格締造時期」,回台灣後的鄧惠芬隨著先生居住在學校宿舍,初為人母和環境侷限,作品逐步往自我駕馭的繪本改變。此面向在她獲得1995年第四屆金陶獎金牌作品〈拱形裡的天空〉找到確切位置,是極具遠見的締造與自我定位。〈群居〉、〈月門的傳說〉、〈樓閣〉、〈堆砌的樓塔〉、「拱橋映月」系列、「方圓之間」系列等皆是代表作。這些以圓、方形體,結合釉彩的立體繪本,幾乎像是進入童話王國的領域;鄧惠芬將她行旅時的移動視覺所見到的城市圖象,例如房屋的輪廓、河邊慢跑者、騎單車者、河上的帆船、天空的氣球等,逐一裁剪成形象的符號語言,擬造出幻境,把遊戲的線條、愛與夢想交織成部落王國。2001年之後則是「環境陶藝時期」,她在作品愈發成熟之後,利用組件做為突破極限的方式,把放大組合的陶藝品視為環境藝術的一種,結合城市意象與社會閱讀功能,往公共藝術領域跨步。作品〈希望城堡〉、〈詠四季〉、「方圓之間」系列,都看得到她一直隱含在內的陶藝影像。其中「方圓之間」系列,自大塊方正的實體中於軸心挖空,用外實方、內虛圓,來象徵古人天圓地方,圓方兩相對應的合諧宇宙觀。表面則用點、線、面繪彩的抽象符號,意旨城市人文與歷史關係。
鄧惠芬在具有力學的拱、方、圓幾何造形,標記上陶藝純手工式的壓印、鏤空、刻畫、貼花、繪彩等,實體的三度空間流轉於二次元的形、色圖畫理想世界,片段情境的集錦中有夢想、有溫度,兒童與大人都獲得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