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的時間線索
杰拉德.拜恩「在存在與消失的那一刻」展
撰文│陳庭榕.攝影│Iris Ranzinger.圖版提供│Wiener Secession(《藝術收藏+設計》2019年5月號140期)
從威尼斯雙年展、卡塞爾文件展,到敏斯特雕塑計畫,傑拉德.拜恩細緻醇厚的影像和其為觀者所開創的空間經驗,總能在眾多作品中脫穎而出,後勁強烈地帶領觀者對現實進行反思。這位生於1969年、來自愛爾蘭的藝術家,以攝像、影像、行為,以及它們混生而成的裝置,探討著圖像、時間與感知間交錯綜生的多面性關係。
拜恩於維也納分離派美術館(Wiener Secession)的「在存在與消失的那一刻」(Upon all the living and the dead)個展,從2016年的〈影像中的生命〉、2017年的〈我們的時代〉到2018年的〈一種可見的矩陣〉,這三件大型空間影像裝置作品,把玩圖像的欺瞞性,指示出「生存」與「死亡」在影像中的模糊性,以及影像模糊觀者理解的作用,進而啟動「人們所認知的世界」與「現實」間複雜的多重連結辯證。
〈影像中的生命〉
在幾近黑暗的空間中,數座巨型的白色展牆,歪斜地依靠在彼此身上,演示著某一種坍塌前的停格。一大幅單頻投影,在那等待觀者:屏幕上狐狸群豎耳傾聽,海鳥們在岩石上憩息,麋鹿則直直地凝視著也在凝視牠的你。鏡頭緩慢地從不同角度移動,觀看著這些陷入時間暫停魔法而佇立的生物。
這一錄像,是拜恩對斯德哥爾摩生態博物館(Biologiska Museet in Stockholm)的大型北歐野生生物棲息地的立體生態模型(diorama)的情境式展演。影片中的生物,是已被製成「永生肉體」的標本。斯德哥爾摩生態博物館以其僅以天窗流洩而下的自然光線,來照亮並呈現立體生態模型而聞名。這一設定,將天窗喻為光圈,而整座博物館則成為一部攝影機器的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