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數位藝術中心「光之工坊」與「梵谷,星夜」展
圖版提供/Culturespaces、Agence Claudine Colin Communication
2018年春天開幕的巴黎「光之工坊」(Atelier des Lumières)數位藝術中心擅長將知名藝術家的作品製作成巨幅的沉浸式投影,以另一種規格與視角重新觀看這些名作,同時也與當代藝術家合作,將其中一個空間設為當代藝術實驗與運用的空間。短短開幕一年已然成為巴黎最熱門的文化景點之一。
19世紀鑄造廠到光之工坊
光之工坊是由普利雄家族1835年在巴黎市中心東部所建的普利雄鑄鐵廠(Fonderie de fer Plichon)重新改建而成,目前由一間名為「文化空間」(Culturespaces)的私人公司經營。
梵谷〈星夜〉投影,光之工坊「梵谷,星夜」展場一景。©Culturespaces: E. Spiller
光之工坊的建築體保留鑄造廠的結構,如煙囪、乾燥塔與儲水池等歷史與工業的特質。這個空間的規畫主要分為面積有1500平方公尺的大廳與160平方公尺的工作室,前者展示知名藝術家作品再製成的沉浸式投影,後者則為提供當代藝術家實驗運用的空間。目前的沉浸式投影大廳共有一百四十部投影機布滿3300平方公尺的平面(包括地板、10公尺高的天花板與牆面),和五十個音箱組成的音響系統播放音效配樂。
文化空間公司於1990年由布魯諾.蒙尼爾(Bruno Monnier)成立,其主要工作是幫助機構傳播它們的文化資產,業務內容包含經營、管理各種文化古蹟資產、博物館與藝術中心,將原本的藏品賦予生命,並參與規畫、設計展呈的方式,且涉足接待觀眾、導覽,以及國際媒體公關等,涵蓋領域相當全面。文化空間公司並不靠政府補助津貼而獨立營運,參與資助某些古蹟的維護與修復,在法國許多地方都可以看到它們的經營,著名的案例有巴黎的麥約博物館(Musée Maillol)、雅 葛馬─安德烈博物館(Musée Jacquemart-André),南法尼姆(Nîmes)的古羅馬遺跡方形神殿與競技場等,其所經營的空間平均一年可以達到四百萬的參觀人數。
文化空間公司於2012年從普羅旺斯地區萊博(Baux-deProvence)的「光影採石場」(Carrières de Lumières)開始擴展到數位藝術的領域,並開始研究沉浸式數位投影展示形式,於2018年將這個技術與經驗移植到巴黎的光之工坊。
顏料,豐厚的顏料
光之工坊近期特展「梵谷,星夜」顧名思義,是以文生.梵谷的作品為主軸來策畫。然而,梵谷做為一位世界各地博物館於每季都爭相借展的藝術家,名氣早已相當響亮,他的作品也面臨一展再展、缺乏策展新意的窘境。許多博物館幾乎是將梵谷與幾位19世紀的藝術家當作售票與吸引人潮的靈丹,但究竟「如何才能展出新意?」是這些標榜大師主題的展覽所需要思考的問題。因此,光之工坊的探問即是:為什麼要將這些反覆展出的梵谷作品以投影再現推出特展? 或許,答案在於展覽提供給觀眾不同以往的感知體驗。光之工坊以巨大投影呈現梵谷的作品時,其慣用的厚重顏料與筆觸堆積在巨大的投影之下,這些充滿視覺空間的顏料變得一清二楚,也讓人覺得這個空間中充滿無盡的油畫顏料;觀者專注在充滿動態、扭轉的筆觸中,包覆於厚重、飽和的顏色與它們表現性的力量,此時,投影的優勢展露無遺。
展覽的投影由文化空間公司的詹弗蘭科.以安努茲(Gianfranco Iannuzzi)、雷納托.加托(Renato Gatto)與馬西米里安諾.西卡爾蒂(Massimiliano Siccardi)製作;技術來自AMIEX®(Art & Music Immersive Experience)團隊,他們將作品放大至極高的解晰度,並搭配盧卡.隆古巴爾第(Luca Longobardi)製作的音樂,以五十件梵谷作品、九個主題,展開他的藝術人生歷程。(全文閱讀527期藝術家雜誌)
【4月專輯│科技.藝術.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