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描像的折射循環
歐拉夫.尼可萊的感知異界
德國中生代藝術家代表歐拉夫.尼可萊(Olaf Nicolai)在夏秋交際,呈現自己20餘年來的創作生涯足跡。他跳脫一般藝術家回顧展以單一場地進行斷點論述的習慣,近期於德國、瑞士和奧地利三地進行宛如分身術的三場展覽。從德國比勒費爾德美術館(Kunsthalle Bielefeld)的「情歌戀曲」(Chant d’Amour)、瑞士聖加侖美術館(Kunstmuseum St. Gallen)的「這是一個天殺的地方;但它很美,對吧?」(That’s a God-forsaken place; but it’s beautiful, isn’t it?)到奧地利維也納美術館(Kunsthalle Wien)的「在生成前無所在」(There is No Place before Arrival),藉由三國、三個展場、三個命題,尼可萊以個人創作於不同年代、形式的多面向作品,透過類似三部曲的辯證轉合,探問人、事、物間的嵌合相聯與比次排除,敘說環境的生成以及環境在人的行動與詮釋交流後,方始產生的意義。
異境中對日常慣性的反思
1962年生於德國哈勒的尼可萊,擅長以多變的媒材,對日常瑣碎事物與風景生態作轉譯,翻謄成超現實圖像。他以大型視覺性空間裝置誘引觀者,並作用於觀者的經驗直覺,建立觀者與其藝術實踐之間的關係。初見尼可萊的作品,會被作品的強烈視覺印象所欺騙,幾乎忘記去探索那隱身於強烈身體感官之後的細膩精巧創作概念。幸好它們如同惱人的蚊子,總在寂靜時來去嗡鳴,並在你最不經意時咬你一口,在你的身體之上,痛痛癢癢地喚醒你對其存在的察覺。
德國比勒費爾德美術館館外的玻璃屋(Photo: Uwe Walter)
距離的幻象——折射與反射
在這次的回顧展計畫中,尼可萊以德國比勒費爾德美術館及其建築師——後現代建築大師菲利普.強森(Philipp Jonson)作品為文本,為三部曲做起手式。這一文本令人不禁想起尼可萊的胞弟卡斯特.尼可萊(Carsten Nicolai,即德國實驗音樂奇傑阿爾瓦.諾托【Alva Noto】)於2016年,與坂本龍一在強生著名的玻璃屋建築(The Glass House)中的聲響演出合作。尼可萊與其弟有志一同,以強森著名的玻璃材質空間風格作為刺點,對此限定空間進行轉譯。
左 歐拉夫.尼可萊作品〈673.早晨〉(Photo: Uwe Walter) 右 歐拉夫.尼可萊作品〈情歌戀曲〉(Photo: Uwe Walter)
〈情歌戀曲〉是尼可萊在2008年曾以水泥作為媒材進行詮釋之作的2018年現地新譯。尼可萊在比勒費爾德美術館的一片巨型玻璃窗(透視結界)上割了一個小孔,插入一塑膠吸管,流通著場內與場外的氣流。尼可萊以現成物極簡詩性地點明了相隔的兩界、人類交流溝通的慾望及媒介的人工性。作品標題引自法國導演惹內(Jean Jenet)描述同性情感渴望的電影作品。尼可萊以與電影文本刻意相同的標題以及情境手法,迴文主題。
〈673.早晨〉是一條長達136.99公尺的巨型玻璃珠項鍊,它緊沿著美術館的內在空間邊界排列,丈量著展場內部可使用空間的邊長總和。單體玻璃珠被作為敘事線的建築型態穿連,產生關係。每顆玻璃珠傍著彼此,折射著美術館的建築空間及其他藝術創作,也在光影之下反射了相鄰依伴者的折射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