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斯.培根與傑克梅第
殘酷現實的平行視野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巴黎文化圈充斥著大膽前衛的創作風氣,相較之下,英國的社會環境相對窘困,經歷戰爭磨難後,那個世代直接面臨的生存與哲學問題,反應在創作者偏好處理「人類處境」核心議題的作品,也反映出當時的社會環境氛圍,在這股風氣下,傑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成為英國藝術界所崇尚的英雄人物。
平行線一:傑克梅第
當時在巴黎唯有傑克梅第的作品與形象──每日在如洞穴般的工作室,從文明的廢墟中重新塑造人的樣貌──最能觸動英國創作者的欽佩情懷。 這股風氣更因為美國張狂地宣傳抽象表現主義,導致英國年輕創作者更想擁護具象藝術的價值,遂將傑克梅第奉為最佳的精神代言人。法蘭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與同一時代的藝術家如亨利.摩爾等人,都密切地關注其創作,將他視為抽象及具象主義衝擊、較勁之下,形塑現代藝術走向的關鍵人物。
傑克梅第於巴黎工作室 Giacometti Painting in his studio in Paris, next to him La Grande Tête, Paris, ca. 1957. Photograph by Ernst Scheidegger© 2018 Stiftung Ernst Scheidegger-Archiv, Zürich
平行線二:培根
當培根於1940年代後期嶄露頭角時,傑克梅第已經在藝術界奠定了一席之地。培根對於法國的藝術圈很有興趣,畢卡索與傑克梅第都是他密切關注的藝術家。培根也常閱讀最新的法國藝術雜誌,與法國朋友交流,更親自走訪巴黎,體驗愛情之都的魔力。 傑克梅第經常造訪的咖啡店,培根當然也沒錯過,甚至不只一次在巴黎巧遇傑克梅第,他曾向這位藝術家做了自我介紹,並且表明有多麼欽佩他的作品。1955年,培根曾經在坎城海邊的一間餐廳巧遇坐在鄰桌的傑克梅第,但根據他寫給大衛.塞爾韋斯特的信裡,應該可以推測兩人之間並無進一步交談。
法蘭西斯.培根位於倫敦的工作室 Francis Bacon’s 7 Reece Mews Studio, London, 1998. Photographed by Perry Ogden©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8, ProLitteris, Zurich. Photo: Perry Ogden/DACS/Artimage
交會點:追尋絕對
彼此更深入了解對方後,培根前往泰特美術館觀看傑克梅第的回顧展,傑克梅第也參觀了倫敦市中心畫廊舉辦的培根肖像展,傑克梅第對其作品感到驚豔,甚至自我嘲諷地說,在培根的肖像畫旁,他的雕塑看起來「顯得老氣」。 兩人彼此吹捧對方為「當世最偉大的藝術家」,但培根心裡明白,較他年長八歲的傑克梅第現在可以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得比他更多的展覽機會,而且已經有過沙特、尚.惹內(Jean Genet)以及其他文學名家為其撰寫評論。
左圖 傑克梅第作品〈人物像(紐約 I)〉 Alberto Giacometti, Buste d'homme (Dit New York I), Plaster, 55x28.4x16.3cm, 1965.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Succession Alberto Giacometti/2018, ProLitteris, Zurich 中圖 傑克梅第作品〈細長頭像〉 Alberto Giacometti, Grande Tête Mince, Painted plaster, 65.6x39.1x24.9cm, 1954.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Succession Alberto Giacometti/2018, ProLitteris, Zurich 右圖 傑克梅第作品〈女子立像〉 Alberto Giacometti, Femme au chariot, Plaster, 154.5x33.5x35.3cm, approx. 1945. Fondation Giacometti, Paris© Succession Alberto Giacometti/2018, ProLitteris, Zurich
培根作品〈紀念喬治.戴爾〉 Francis Bacon, In memory of George Dyer, Oil and dry transfer lettering on canvas, each 198x147.5cm, 1971. Fondation Beyeler, Riehen/Basel, Beyeler Collection©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8, ProLitteris, Zurich. Photo: Robert Bayer
共同點
培根尊崇的藝術家十隻手指數得出來,像是:米開朗基羅、林布蘭特、竇加、莫內、梵谷、畢卡索等人。但傑克梅第就顯得比較大愛了,他曾如此表示:「過去所有時期、文明史的藝術在我心中浮現,激勵我的視野,就有如將所有時間攤開在空間內。」當培根重新在畫作中詮釋這些經典的作品,傑克梅第則希望完全忠實地複製他們,雖然無法輕易在完成作品中看出他運用了哪些元素。
左圖 傑克梅第畫作〈卡羅琳〉 Alberto Giacometti, Caroline, Oil on canvas, 100x82cm, 1961. Fondation Beyeler, Riehen/Basel, Beyeler Collection© Succession Alberto Giacometti/2018, ProLitteris, Zurich. Photo: Robert Bayer 右圖 培根作品〈人像與肉〉 Francis Bacon, Figure with meat, Oil on canvas, 129.9x121.9cm, 1954. Harriott A. Fox Fund, 1956.1201. Chicago (IL), Art Insitute of Chicago© 2017.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 Art Resource, NY/ Scala, Florence© The Estate of Francis Bacon. All rights reserved / 2018, ProLitteris, Zurich
差異與極端
傑克梅第與培根兩人創作觀點也擁有極大的差異,例如說,傑克梅第雖然以雕塑聞名,事實上他創作了更多的繪畫,唯有重複描繪同一件事物,經歷複製、消除、再複製的過程,他才能將作品予以立體化,無論是一張椅子、一棵樹或是一張臉,都必須經過上述的製程。
瑞士貝耶勒基金會「培根─傑克梅第」展多媒體放映室(Photo: Mark Niederman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