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轉生態危機的維生建築
在《聖經.創世紀》裡,伊甸園是人類共享的完美理想世界,夏娃與亞當播下了繁衍的種子,放飛的鴿子帶來了象徵生命喜樂的橄欖枝,諾亞方舟則帶著生靈度過洪荒浩劫。但隨著文明的演進,一切美好不再,在人類對自然的無限索求下,環境正加速惡化,海洋危機日趨嚴重,物種逐漸消失。
威廉.麥當諾事務所作品〈冰屋〉 William McDonough + Partners, ICEhouse™, archival inkjet print, 20x30 inches, 2016© 2016, courtesy of William McDonough + Partners 在極端的氣候變化下,乾旱、暴雨成災、海平面上升、糧食短缺、地震等隱憂層出不窮,一切起因無非源於人類的慾望。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大量製造二氧化碳、甲烷等溫室氣體,對大自然的影響不只侷限於地表,更擴及大氣層,導致不尋常的氣候現象頻頻發生。科學家發出警告,海洋因為吸收了空氣中過量的二氧化碳,正經歷著三億年來最嚴重的酸化,若情況持續惡化,海洋生物賴以維生的珊瑚礁生態系統在20年內即將消失殆盡,而土地荒漠化的災難,除了導致耕地的消失,使人類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也意味著棲居於綠洲之上的自然萬物,遭受沙土侵蝕的事實。
源自西方的「時間膠囊」概念,是人們為了向不確知的未來傳送資訊,而將代表當下此刻的知識與物件加以封存,留待未來開啟,如同留給未來的時代遺物。為了預留地表的綠色生機,1920年代在俄羅斯聖彼德堡出現了全世界最早的「種子銀行」,截至目前為止,全球共有近2000座概念近似「植物諾亞方舟」的種子庫,一旦摧毀森林植物的世界末日果真降臨,人類至少還有備份種子得以耕種、收成與食用。
受到極端氣候變化中的影響,天災人禍不斷地衝擊著世界,為了因應這些挑戰,位於加州奧克蘭的「因應環境變遷的藝術創作」(Art Works for Change)非營利組織,由環保創作行動計畫策展人倫迪.簡.羅森伯格(Randy Jayne Rosenberg)邀集眾多創意人,將「藝術」視為推動社會變革的利器,承載著重啟你我危機意識的使命。他邀請了具有遠見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們共襄盛舉,包括米歇爾.約阿希姆(Mitchell Joachim)、Terreform ONE、湯瑪斯.薩拉切諾(Tomas Saraceno)、菲爾.羅斯(Phil Ross)、文森.卡爾伯特(Vincent Callebaut)、克里斯.喬登(Chris Jordan)等人,於佛羅里達州奧卡拉的艾伯頓美術館(Appleton Museum of Art)首發性地舉辦「維生建築與復原的藝術」(Survival Architecture and the Art of Resilience)特展,並巡迴世界各大都市展出。集結了建築、設計、藝術與科學等不同領域專家,共同思考氣候變遷下的生存意義、災難浩劫與社會文化的關連,以及建造庇護所的美學手法與實用性,以一系列靈活調適的解決方案,規劃新的棲居之地、緊急避難所及長期供大量人口入住的臨時屋舍。
氣候的變化對世界造成何等影響呢?全球近10億的人口生活在貧窮的地區,由於日趨無法預測的環境條件,導致乾旱、海平面上升、人類與生物棲息地的大幅縮減,更多的人面臨失去家園與生計無措的困境,而創新的科技發展將有利於人們因應生態變化如此動盪的危機,無論是緊急住所或長期居住的屋舍解決方案都更具靈活度與適應性,藉助發明之力,與這些浩劫帶來的衝擊與壓力共處,求取生存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