衝破人生桎梏的色彩想像
安東.柯里格的畫藝人生
撰文│謝汝萱 圖版提供│Leopold Museum(藝術收藏+設計2018年03月號126期)奧地利藝術家安東.柯里格(Anton Kolig)崛起於現代藝術的巔峰,學生時代便加入埃貢.席勒(Egon Schiele)的「新藝術組織」(Neukunstgruppe),並開始承接委託案;畢業後成家,定居於妻子的家鄉內奇(Nötsch),在那裡與同輩藝術家自然形成一股新勢力。柯里格隨後旅居法國,遇一戰爆發,因而匆忙返國,不久後擔任戰地畫家。戰後與整個1920年代,他除了開設畫室教學,也赴德、美、荷等國參展,並參與威尼斯雙年展,聲名遠播,創作生涯一帆風順。
一切在1928年柯里格接受斯圖加特(Stuttgart)的符登堡藝術學院教職後,事情起了變化。他原本希望從這裡打開通往柏林與慕尼黑的坦途,但隨著政治控制加劇,他因為遭懷疑反納粹而在學校逐漸失勢;失意退休後的隔年,又在內奇的家裡因空襲受重傷,此後終生必須用拐杖,直到60多歲離世。政治與戰爭因而成為柯里格生涯後半期無力推移的兩堵巨牆,阻擋了他的藝術所能達到的世俗成就。但或許是出自某種對命運的反抗,愈到晚年,他畫作的色彩也愈顯斑斕搶眼,〈追太陽的人〉中對比鮮明的藍、綠、紅色,在人物圍圈跳舞的韻律中,展現出格外活潑的生命力,成為他面對自我人生悲喜的有力表達。
左.安東.柯里格 年輕人與丘比特
Anton Kolig, Youth with Amor, 1911© Leopold Museum, Wien | Leopold Museum, Vienna© Bildrecht, Wien, 2016
右.安東.柯里格 穿著藍色外套的自畫像 1926
Anton Kolig, Self-Portrait in Blue Jacket, 1926© Leopold Museum, Wien | Leopold Museum, Vienna© Bildrecht, Wien, 2016
●迥異於傳統的感官性
在柯里格的繪畫生涯中,委託案是發展大型作品及獲得聲名的一大重心,早從學生時代他就積極接案,晚年時也仍在未獲委託的情況下構思大型作品,形成其生涯創作的一個鮮明類別。其中許多作品帶有宗教背景與寓意,例如他的第一個案子是1911年加入「新藝術組織」後,經牽線為一間教區教堂繪製的天花板畫作〈上十字架〉,描繪基督在眾人與天使的注視中被釘上十字架後舉起的過程。特別的是,紅光中的基督與黝暗的背景形成強烈對比,簡化的人物造形與生動而饒富韻律的色彩與筆觸,顯示柯里格正轉向表現主義手法。柯里格此時除了活躍於「新藝術組織」的聯展,也在這裡拓展他的社交網絡,為他往後數年帶來了不少委託案。
左.安東.柯里格 珀塔.札克康德像 1915
Anton Kolig, Portrait of Berta Zuckerkandl, 1915, Wien Museum© Bildrecht, Vienna 2017
右.安東.柯里格 自畫像 1923
Anton Kolig, Self-Portrait, 1923, The Art Collection of the State of Carinthia / Photo: Ferdinand Neumüller, Klagenfurt© Bildrecht, Vienna 2017
●生與死、力與滅的衝突結合
這些畫作也隱含著了解柯里格畫作的另一條線索:裸體,尤其是男性裸體。柯里格畫過數千張裸男畫作與草圖,早年在維也納求學時,他就深受同學法蘭茲.威格勒(Franz Wiegele)的體格吸引,畫過以他和弟弟為模特兒的〈森林裡的裸體〉。1911年的〈年輕人與丘比特〉描繪一個直視前方的年輕裸男,旁邊是戴盔持矛的丘比特,其意象近似前述維也納火葬場的壁畫圖稿,主題或許也與年輕人即將入伍的成長歷練有關。此後,不論是前往巴黎或兩次世界大戰期間,裸男一直是柯里格草圖的一大主題,且只有少數可以辨認出是某些油畫的習作。描繪裸男一部分可能是為了從各個角度練習觀察立體的人體,1926年的〈鏡前的大型裸體〉便利用模特兒身後的鏡子一次掌握了他的正背面;除此之外,我們其實未知柯里格為何著迷於男體。不過,從1933年兩幅未完成的〈畫家的家庭〉及〈藝術家的畫室〉中,可以看出他將男性模特兒當成其藝術家園的一分子,他們一絲不掛,在這裡無拘無束地倚靠、交談、摔角、嬉戲,為畫家提供了各種閒適的人體姿態與角度。因此,這兩幅畫或許可以視為畫家向這些模特兒們致敬的大型畫作。


左.安東.柯里格 鏡前的大型裸體 1926
Anton Kolig, Large Nude with Mirror, 1926, Leopold Museum, Wien/ Foto. Manfred Thumberger© Bildrecht, Vienna 2017
右.安東.柯里格 坐著的年輕人(清晨) 1919
Anton Kolig, Seated Youth (In the Morning), 1919© Leopold Museum, Wien | Leopold Museum, Vienna© Bildrecht, Wien, 2016
●超越人生桎梏的色彩

安東.柯里格 玩多米諾骨牌的孩子們 1912
Anton Kolig, Children Playing Dominoes, 1912, Muzeum Novojičínska, Photo: Radek Pólach© Bildrecht, Vienna, 2017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18年03月號126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