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轉化與深化
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分享布爾喬亞展覽的策展觀點

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
「對我而言,雕塑就是身體,而我的身體就是我的雕塑。」這句話道出了路易絲.布爾喬亞創作的核心。她的雕塑從來不是對形式的模仿,而是對情感、記憶與女性身份等深層結構的實體化詮釋,每個形體都是自我敘事的延伸。「我來自修復者的家庭,蜘蛛是修復者。」布爾喬亞這樣說。蜘蛛成為她最富象徵性的母題,也是她自我重建的隱喻──這是一種深入創傷核心的柔韌修補,一種將破碎轉化為創造的能力。正如她以創作回應人生中的裂縫,那些在雕塑中反覆出現的器官、網結與空洞,都是心理匱缺在物質當中具現的形影。在那命運之網中,女性的身體與歷史、創傷與記憶不再孤立為私密的傷痕,而是被視為一種共享的經驗結構。在策展人菲利普.拉瑞特─史密斯(Philip Larratt-Smith)與《藝術收藏+設計》的對話當中,他分享了策畫布爾喬亞展覽的思考脈絡、如何使藝術家的生命經歷對應大眾的普世共感,以及精神分析與文字書寫在布爾喬亞人生中占有的份量。
問:不論是在澳洲新南威爾斯或東京,儘管美術館的空間結構大異其趣,但路易絲.布爾喬亞的展覽,為何始終帶有某種「劇場性」的張力與氛圍?
答:路易絲的作品,確實蘊藏著某種戲劇性,甚至可說是富含情感張力的「心理劇場」。但她的戲劇性從不流於誇飾或煽情,而是透過對空間的精準掌控、對身體與記憶的深層探索,使作品彷彿成為觀者內在情感的迴響。空間中的「布置」對她而言極為關鍵,也因此她創造了「密室」(Cell)這種特殊的裝置語彙。藉由這些圍合的結構,她得以全然掌握觀眾與作品之間的關係,創造出一種高度私密、封閉且象徵性的內在宇宙。
譬如牢籠型態的〈蜘蛛〉或〈罪魁禍首二號〉(Culprit Number Two),她皆以近乎舞台調度的方式,將物件擺置於特定結構中,形塑出獨立於展場存在的感官世界。路易絲的作品能夠與空間「抗衡」,甚至「轉化」空間,無論是雅緻的展廳,或像上海龍美術館那樣粗獷的混凝土場域,路易絲的作品總能在不同的空間中彰顯其張力,甚至於實現了傳統展牆從來無法達成的視覺與感官效果。她的藝術,在不同的展出場域中,都能重新建構獨一無二的觀展體驗與心理儀式感。問:當展覽移至不同地點時,主題與命名也會隨之變化。例如,在上海龍美術館的展覽名為「永恆的絲線」(The Eternal Thread)。我們是否可以這麼說,這些命名的差異、策展觀點的變化,其實都是一場場針對不同文化的觀者所發出的邀請?透過路易絲.布爾喬亞的作品,以不同的視角、不斷拓展的對話,召喚世界各地的人們走進她的精神世界?

路易絲.布爾喬亞2004年作品〈心臟〉

富邦美術館「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