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傷的地形圖,慾望的解構場
傑瑞.高羅維談布爾喬亞的創作軌跡

傑瑞.高羅維
從1911年出生於巴黎,到2010年逝世於紐約,路易絲.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橫跨近百年的藝術生涯,不只是時代的見證者,更是情感與觀念的轉譯者。她的創作關注記憶、身體與心理的交疊。她將個體經驗置於創作的核心,挑戰了男性主導的藝術正典,也為後來如珍妮.霍爾澤(Jenny Holzer)、崔西.艾敏(Tracey Emin)、塩田千春等藝術家開闢了關於情感、身體與脆弱性之表達的路徑。富邦美術館「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揭示了布爾喬亞如何透過造形與象徵語彙,進行心理結構的拆解與重組。這些作品不僅指向個人的療癒歷程,更指涉一種普世的心理經驗──人如何面對創傷,如何以創造性的形式與內在的幽暗對話。《藝術收藏+設計》與伊斯頓基金會(The Easton Foundation)負責人、同時也是布爾喬亞30年的助手傑瑞.高羅維(Jerry Gorovoy)展開對談,檢視布爾喬亞歷來的創作軌跡與心路歷程。
● 螺旋般的創作歷程

富邦美術館「路易絲.布爾喬亞:剛從地獄回來,順便說一句,太精采了」展覽現場
問:你如何看待路易絲不同生命階段的創作表現?
答:她的創作歷程,如同一道螺旋,既有時間的脈絡,也蘊藏著心靈的起伏。透過此次展出的作品與檔案資料,我們得以窺見她各個創作階段間微妙而深刻的轉變。如同前面所說,她總是依循當下的心境選擇材料,那出於極度個人化的直覺。正是這樣介於情緒與媒材之間的張力,使她的創作具有不可預測的複雜層次。
當然,我們也可以依照時間的邏輯線性地閱讀。在她初抵紐約之際,居住在狹小的公寓中,生活空間有限,因此多以繪畫與素描為主要表現方式,在畫面中表現她初抵異地的不安與孤獨。後來她開始嘗試雕塑,初期以木材為媒介。那時的雕塑,線條堅硬,結構脆弱而不穩,而這種不穩定的狀態,正是她內在情緒的映照。
連續舉辦3場木雕作品的個展後,布爾喬亞迎來了一段黑暗期。情緒終於崩潰,她陷入憂鬱與精神的低潮期,轉而尋求心理分析的治療。走過這段幽暗之路後,她的藝術語彙也隨之轉變,不再以堅硬木材為媒材,改以石膏、乳膠等柔軟材質進行創作。她曾經說,自己從早期雕塑的「垂直」,轉向了「水平」的探索。這種形式上的變化,深刻反應出她內在世界的變化。
看看她1960年代的作品,石膏雕塑逐漸化為景觀般的形態。隨著時間推移,路易絲的創作逐漸擴展為龐大的裝置作品,彷彿建構了一個個情緒的建築空間,讓觀者穿梭於她幽深的心理迷宮。進入晚年後,她請我拿出她衣櫥中所有的舊衣,將這些具有記憶與時間觸感的織物,化為一件件纖維雕塑,彷彿藉此縫補著破碎的自我。

路易絲.布爾喬亞2003年作品〈好媽媽〉
路易絲最初的織物雕塑,源自那些深藏時光氣息的衣物,既有她母親的,也有她自己的。這些衣物如同無聲的日記,記錄著過往的情感與記憶。對她而言,它們不僅是布料,更是生命片段的凝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