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仿如隨意」的心手境界
賴武雄的油彩與水彩肖像
藝術家賴武雄創作卓然,油彩、水彩兼善,以人物畫見長,並有《石膏素描與人體素描研究》(1972)、《林布蘭自畫像研究》(1982)等專業著述。在風景畫方面也為台灣的風土與人文景觀留下膾炙人口的見證,同時他在藝術教育領域也貢獻良多,為台灣當代藝術場域默默耕耘,經常擔任台灣各項重要展覽及民間藝文活動的評審、委員、顧問等工作,2023年出任台陽美術協會理事長。賴武雄1942年出生於台北士林,1960年畢業於國立台北師範學校(現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科,後再進入國立台灣藝術專科學校(現國立台灣藝術大學,以下簡稱「國立藝專」)美術科,於1966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1969年應聘返回母校國立藝專美術科任教並創作不輟,1977年獲頒中山文藝獎、中國文藝協會西畫繪畫獎,同年舉辦生涯的首次個展便是在國立國父紀念館中山國家畫廊展出,他也先後加入、成為紀元畫會和台陽美術協會會員。1994年7月國立藝專在他和師生合力爭取之下終於改制升格,因此他成為藝專最後一任美術科主任並續任美術系首任系主任,1998年退休時榮獲行政院頒授一等服務獎章。賴武雄在教職崗位上孜孜矻矻近卅年,自1998年退休後,有更充裕的時間從事他平生最鍾意的兩個活動:繪畫與旅行。
賴武雄在國立藝專求學時期,前輩藝術家李梅樹為國立藝專美術科主任,在人物畫的創作上頗受老師啟發,兩人師生關係親厚,他也師承李澤藩、楊三郎、廖繼春、洪瑞麟、廖德政等台灣前輩藝術家,在多位名師的指導與身教、言教的影響下,賴武雄也發展出自己的繪畫觀與對於「美」的信念。賴武雄受到李梅樹、李澤藩兩位老師的肯定及賞識,在為賴武雄寫畫集序文時,李梅樹對這位學生的評價為:「在人物性格的刻畫上,表現出非常嚴謹細密的獨到功夫,所繪無不深刻入微,生動傳神,充分顯示了敏銳無比的觀察力和精確的表現力。」李澤藩言:「武雄君的油畫作品,以人物為主,其肖像作品,從形、質來說,都極逼真而自然,不但能發揮對象的個性美,亦不失藝術的真諦。」能知賴武雄的人物肖像畫,除了精準捕捉到被畫者的外形特徵與個人氣質,更在畫中展現出自己的創作風格。

賴武雄在提到恩師李梅樹時總有許多回憶與故事可以分享,包括他的第一幅人物肖像〈少女〉(1964)中的模特兒便是李梅樹的鄰居,畫中將她初次擔任人體模特兒徬徨不安的心情,透過略顯侷促的表情與姿勢,內斂但明確地描繪出來。李梅樹和另一名與賴武雄同期的助教前往板橋江子翠尋找當時還未成名的朱銘及他的雕塑工作室,並延請他到國立藝專教學,賴武雄也在因緣下與朱銘結識,為其繪製的一張肖像畫便是他1977年參加中山文藝獎得獎的六件作品之一。畫中的朱銘穿著具中式傳統設計的服裝,身側後有一截關公像,賴武雄以此兩者做為象徵,隱喻雕塑家創作裡的東方精神,以及他對朱銘作品的致敬。對於老師們的上課方式,賴武雄回顧這幾位前輩畫家包括李梅樹、洪瑞麟等大多當場作畫示範給學生觀摩,在學生們實作的過程中予以口頭指導或是針對畫面局部親自動筆修改,並秉持鼓勵與開放的態度,讓學生以各自的悟性觀察、體會和取捨。

當賴武雄為人師之後,延續到自己的授課中,在指導人物畫時他同樣也會與學生一起畫像做示範。在他重要的群像作品〈繪畫〉中,便描繪了在國立藝專美術科夜間部三年級學生人體油畫課的場景,畫面空間層次分明且生動地呈現出每位同學專注於課堂中的不同神態與動作,以及他們所用的各種繪畫工具雖然紛雜但亂中有序的分布,使整體視覺富有節奏感,調度著觀者的視點,而站在一眾同學間等待為學生解惑,穿襯衫打領帶、雙手叉腰的人物,就是賴武雄自己,他神來一筆地將自己置入於教學的現場──那個他再熟悉不過的日常場景。賴武雄表示,群像中的每個人都是實際存在的學生,「每個人的名字都可以叫得出來」,更為這件作品注入了真實的情感。另一件群像作品〈音樂〉取材自國立藝專音樂科的合奏課,如臨演出現場一般的畫面和諧地表現樂團演奏一景,在在顯示賴武雄創作群像繪畫時對於主題、構圖與光影布局的縝密思考,也是作者寄情於音樂詮釋人性之善美,傳達他對美的共情。
回到賴武雄在單一人物肖像的創作,除了外貌特徵之外,他也會從職業、性格、裝束、生活環境到身體語言觀察人物對象──「人的自然動作表現內心情緒,無意之下的自然動作即是一種身體語言」──這些時常可以透露出一個人個性的細節,也是他在創作肖像時最後再三推敲和微調的關鍵,可能僅牽涉到一個眼神的呈現、臉部一條肌肉的走勢變化,便能夠影響整體的氣質。換言之,肖像畫並不是只復刻表相的相似,更要有效地刻畫出做為一個人的「精神和感性」,故藝術家也要在工作中「察言觀色,以心眼感覺」,透過「下筆的精準、用色的肯定、表現的力度」,達到「相由心生,以形傳神,這樣的(肖像)作品才能產生共鳴和感染力」,賴武雄認為這也是一位肖像畫家的造詣之所在。(全文閱讀600期藝術家雜誌)
【5月專輯│當代肖像繪畫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