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藝術史的解殖到當代藝術中的黑人特質
黑色做為法國春季數場藝術特展的主色
我致力於巴黎泛非洲和黑人互助團體的考古學研究。這是一趟橫跨大陸的旅程,蒐集來自加勒比海地區、美國和非洲的藝術作品。我在展覽中解讀五十年來的解殖論述,它也是一個旨在引發博物館與學術團體對此主題產生興趣的地譜學計畫。──艾莉西亞.諾克(Alicia Knock),巴黎龐畢度中心「黑色巴黎」特展策展人
一段從未結束的藝術史
藝術史長年來以西方歐美藝術為主,這個現象和全球化發展進程有緊密關係:正式源起自15世紀發現美洲大陸,跨洋貿易、移民與殖民活動在20世紀初期達到首次高峰,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戰和1929年華爾街股災的經濟大蕭條帶來的衝擊,使此一進程暫時減緩,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美國主導再次啟動,促進了各國的藝術交流以及全球藝術史進程的發展。介於兩次世界大戰至1980年代末柏林圍牆倒塌的冷戰期間,這些交流與發展仍侷限在強國和富國之間,所謂的第三世界被視為是邊陲地帶國家,它們的代表藝術家與藝術發展一直到1990年代以後,才逐漸受到全球化所帶來的關注。
非洲與大洋洲的藝術景觀可謂是這段近四十年來冷戰後藝術史全球化進程中最令人矚目的,其與當代因為戰亂或經濟問題引發的難民潮,以及西方各國開始歸還殖民時期非法佔有的藝術文物的舉措有明顯關聯。在這一波新興藝術史研究和策展主題中,法國多個重要藝術機構從2024至2025年年底相繼籌畫展出數場呼應如此現象的個展與特展,如:巴黎羅浮宮舉辦法國混血兒新古典主義畫家紀堯姆.吉永―萊蒂埃(Guillaume Guillon-Lethière)個展「出生於瓜德羅普島」(2月17日結束),羅浮宮朗斯分館(Louvre-Lens)推出羅密歐.米韋坎寧(Roméo Mivekannin)個展「時間的另一面」(展期至6月2日);巴黎東京宮當期展覽拉斐爾.巴隆蒂尼(Raphaël Barontini)個展「在夜晚某處,人們正在跳舞」(展期至5月11日);去年展出、目前巡迴到法國南部塞特的奧克西塔尼大區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regional d'art contemporain Occitanie / Pyrénée-Méditerranée)的麥芮安.閔莘杜(Myriam Mihindou)個展「存在」(展期至5月4日);以及巴黎龐畢度中心「黑色巴黎」特展(展期至6月30日)與龐畢度中心梅茲分館(Centre Pompidou-Metz)的「末日之後.另一個未來的地圖」(展期至9月1日)主題展。

紀堯姆.吉永─萊蒂埃 祖先的誓言 1822 油彩畫布 400×300cm
太子港國家萬神殿博物館(Musée du Panthéon National Haïti)藏
從歷史人物與象徵出發
紀堯姆.吉永―萊蒂埃1760年出生於法國外島瓜德羅普(La Guadeloupe),父親是皇家檢察官皮耶.吉永(Pierre Guillon),與當地黑奴瑪麗―法蘭絲瓦.杜佩貝(Marie-Françoise Dupepaye)生下他。吉永―萊蒂埃後來成為法國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新古典主義畫家,在1784年榮獲羅馬大獎第二名,開啟其輝煌的藝術生涯。吉永―萊蒂埃獲得拿破崙的弟弟呂西安.波拿巴(Lucien Bonaparte)的信賴,曾在1800年和1801年陪同他前往西班牙擔任大使,開始為拿破崙帝國建立皇家藝術典藏。吉永―萊蒂埃在1807至1816年間被任命為羅馬法國學院(Académie de France à Rome)院長,被視為是法國藝術史上首位重要的有色人種畫家。他一生完成數件重要作品,包括典藏於美國麻州威廉斯城的克拉克藝術中心(The Clark Art Institute)的〈布魯圖斯判處親子死刑一景〉(1788年首版)、達拉斯美術館的〈厄米尼和牧羊人〉(1795),以及羅浮宮收藏的〈布魯圖斯判處親子死刑一景〉(1811年最終版)和〈維吉尼亞之死〉(1828)等,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他在1822年所作的〈祖先的誓言〉,畫中描繪當時為法國殖民地的聖多明戈(Saint-Domingue,現海地)革命領導人讓―賈克.德薩林(Jean-Jacques Dessalines,未來的首位海地皇帝)總督和國務委員亞歷山大.佩蒂翁(Alexandre Pétion,首位海地總統)的見面峰會。他們在會中達成擊敗法國殖民國以獲得海地獨立的協議,畫面中心的石碑象徵海地國家1805年頒布的憲法。這件繪畫被視為國寶,除了是吉永―萊蒂埃送給新生國海地的禮物之外,同時呈現他反對奴隸制度的信念與精神。然而,因為目前海地的國情相當混亂,這幅畫無法離開海地到法國展出,羅浮宮在展覽中以一件複製的同尺寸大型輸出海報代替。展覽以吉永―萊蒂埃對人民自由的信念強調其扮演的重要角色,並企圖復興他在藝術史上應有的地位。

羅密歐.米韋坎寧 仿傑利訶的梅杜莎之筏 2020 壓克力畫布 達卡約姆收藏(Jom Collection)藏
於羅浮宮朗斯分館「羅密歐.米韋坎寧─時間的另一面」展場一景
©2024, Bild-Kunst ©Louvre-Lens / Adagp 2024
與此同時,羅浮宮朗斯分館推出貝南當代畫家羅密歐.米韋坎寧的個展。不似吉永―萊蒂埃遵守古典傳統畫作的學院派規範,畫作內容仍以最高級的歷史畫和肖像畫為主,米韋坎寧慣常使用回收床單和廉價的麻布作畫,並選擇回顧羅浮宮典藏中知名經典繪畫如傑利訶(Théodore Géricault)的〈梅杜莎之筏〉或瑪麗―吉萊明.貝諾伊斯特(Marie-Guillemine Benoist)的〈推測為抹大拉的馬利亞肖像〉,創作一系列深具批判性的作品。米韋坎寧選擇以自己做為主角取代畫中人物,揭露藝術史中歷史畫和肖像畫的重要象徵性,而它們自古以來均影響著人們對於皇室的印象與對黑奴所帶有的偏見。

羅密歐.米韋坎寧 仿瑪麗─吉萊明.貝諾伊斯特的抹大拉的馬利亞,「黑奴」系列 壓克力畫布
於羅浮宮朗斯分館「羅密歐.米韋坎寧─時間的另一面」展場一景
©Manuel Cohen ©Louvre-Lens / Adagp 2024
回顧史上重要人物和象徵,也是另一位來自加勒比海的混血當代藝術家拉斐爾.巴隆蒂尼習於使用的創作模式,然而有別米韋坎寧只以傳統西方藝術畫作和人物為模範,巴隆蒂尼的影像中穿插許多來自非西方傳說和歷史人物,並透過現代化數位剪貼手法完成他稱為「克里奧化」(Créolisation)的影像創作。(全文閱讀600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