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沙時代
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
臺南市美術館2館/2025年3月25日~7月6日
臺南,自1624年荷蘭人登陸安平一地興築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經略臺灣以來,復經清初建造臺灣府城迄今,已歷數百年的悠久歷史,累積豐富社會文化遺存。做為臺灣最早的行政都會,不僅見證此地的歷史興衰,更成為本島形塑自身文化基因之根基由來。隨著大航海時代開啟,不論是開拓或探險,西方勢力魚貫轉進,臺灣自東海邊陲蕞爾小島,一躍成為國際競爭、亞洲新秩序中的兵家必爭之處,地域戰略價值益為彰顯。現存各類史料、圖籍或檔案,反映17世紀以來東西交錯、古今薈萃、南北融匯及海陸聯通等多重撞擊的樣態。

乙未戰爭結束後清廷敗北,日本政府遷都臺北,臺灣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各界逐漸自南往北發展。日人自統治伊始即與中國政府採取的鎖國政策和純粹漢化不同,藉由各種現代化建設之推動,成為治理殖民地、拓展國力之重要目標。其間,工業、商業、資訊及教育的普及發達遠甚前朝,與亞洲及世界連結更形密切,伴隨現代市民文化教養養成觀念之進步,同時造成美術意識的巨大變革,「新美術」於焉誕生。官辦美展如臺灣美術展覽會、臺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更為萌芽不久的臺灣美術帶來成長助力,呼籲形塑地方色彩,強調彰顯自身的文化地方意識,一時之間名手輩出,更成為引介日、歐最新思潮流派的重要旗手。
臺展與府展為日本官方展覽文部省美術展覽會、帝國美術展覽會之海外擴延機制,分為「西洋畫」、「東洋畫」(含日本畫及南畫)兩大部門,可謂臺灣現代美術發源地及藝術家養成之搖籃。尤其在日籍美術教師的啟蒙下,臺籍年輕藝術家如黃土水、陳澄波、廖繼春、陳植棋、李梅樹、李石樵、顏水龍、蒲添生、洪瑞麟、陳夏雨、郭柏川、劉啟祥、楊英風等透過官展平臺展現耀眼成果。新式美術觀念的推廣間接導致傳統書畫瀕臨式微,藝匠畫師趨於沉寂,然其中亦有與時俱進者如潘春源、潘麗水等改變摹稿傳抄路數,兼行寫生,反映現實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民政府來臺,政治環境幾經變動,臺灣美術因應更為複雜而激烈的現實挑戰,文化版圖再度改寫。戰前現代美術革命火種延續至此,然因威權統治促使國族主義思想盛行,「正統國畫論爭」煙塵四起,依附於黨國政治之下的守舊形式成為主流。與此同時,前衛藝術團體正在興起,透過畫會組織籌辦展覽或與國際聯繫尋找出口,「中、西無差別論」逐漸流行,透過現代概念與世界接軌並逃脫傳統束縛。尋找世界化與中國化並行推進之可能,已然成為戰後臺灣文化重構行動中的首要任務。
荷蘭、西班牙、清朝、日治時期迄於戰後解嚴之間,在急速而充滿政治不確定性的時空背景之中,代表文明開化的現代化過程促使藝術家走向世界、建立嶄新的世界觀。由於其視野及知見擴大,進而對傳統提出改革質疑,引發探討主體性、在地性等巨大聲浪。黃土水於1920年代提出創造「福爾摩沙時代」的大聲疾呼已逾百年,至今仍然深具振聾發聵的不朽意義,其呼籲更可視為臺灣美術在政權移轉頻仍、世局動盪變遷中的共有價值,同時亦可謂帶領吾人走向自我知識啟蒙、建立新文化里程碑的重大方針。
數百年來臺南歷經政權轉移及人事變遷,雖不再成為政治中樞,然藉由不同時代藝術家之描繪、留影,依然是群眾心目中根深蒂固「文化之心」的發軔所在。以府城為起點的臺灣美術史背後蘊藏的美學意涵,不僅展現於富含地方色彩的自然景觀、民情風俗或生活現實之中,更成為建構自身主體價值之方法、途徑。自然調和傳統書畫、民間藝匠與現代美術之間的鴻溝及衝突,復因藝術家旅外經驗灌注在地文化滋長的清泉活水,形塑兼具宏觀與微觀視野的地方美學,完成兼容內外、跨越藩籬的歷史篇章。
臺南市美術館二館升格為「臺南國家美術館」重要文化基地,不僅得以做為展延、推廣近現代美術發展成果之公共平臺,更成為重返臺灣文化初生之地繁榮再造的具體象徵,堪稱史上首見。為系統展現逾百年巨大文化遺產與歷史精粹,兼顧展出內容的完整性,「福爾摩沙時代─臺灣近現代美術的知識啟蒙」分前後三階段接力展出。選件上除原臺南市美術館的典藏外,且擴及於全國各大美術館、藝術基金會、藝術家家屬及私人收藏,針對出生於日治時期之前至戰後初期的藝術家,進行生平背景、人際網絡與風格脈絡的盤點梳理,設定以下八大子題展現福爾摩沙時代的百年風華,藉此再次喚起國人深度的土地省思與文化認同。
一、百年精粹──「國寶」的誕生
臺灣美術歷經百年發展,透過尋找新文化出路及自我定位之過程完成諸多不朽巨作,甚獲文化資產保存法頒訂為近現代國之重寶榮銜。包含國寶〈甘露水〉、〈廬山圖〉或重要古物〈清流〉、〈新高山〉,以及陳澄波同期作品〈南海普陀山〉於卅年後再度亮相,做為本展領銜亮點,藉以彰顯新館成立之國家級定位,成為全民集體記憶中最璀璨的明珠。




陳澄波 南海普陀山 1929 油彩畫布 116.5×141.5cm 私人藏
(攝影:莊明景)
二、發現「福爾摩沙」
自1860年臺灣開埠以來,或因通商、軍事、殖民或探險遊歷等目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外邦人士接踵而至。包含官員、軍人、商人、傳教士、學者、探險家、人類學家、攝影家、畫家及記者等,留下如地圖、風土民情圖繪、照片、歷史畫等第一手視覺材料,展現現代化前後福爾摩沙的原初樣貌,為這個東亞邊陲蕞爾小島賦予浪漫的奇想色彩。
三、地方色彩/城鄉記憶
透過現代美術概念之傳布啟蒙,第一代藝術家開展其創造新文化的視野與雄心。戰前至戰後,臺灣地理身分的模糊一再被彰顯,從地方色彩到鄉土主義的轉折,混雜於文化差異、族裔區隔及政治現實的交錯糾葛,匯聚生活日常、家園城鎮、鄉野風俗等內涵的「炎方╱南方」或「本土」論點,成為建構自身地域記憶的不同文本。
四、身體意象/時代印記
身體特徵隨著時代移轉,展現在外形、年齡、性別、裝扮、職業及日常生活中的細節,反映審美、階級與社會角色扮演上的差異。不論是寫實再現、象徵寓意、人道關懷或情慾抒發,人體/人像成為一種文化載體以及記錄時局變遷的視覺印記。身體意象的捕捉與形塑,更展現作者的身分背景、思想語彙與對應外部環境採取的立場及選擇。
五、從南國到民國
歷經改朝換代的不同世代、族裔藝術家,其心理轉折與創作風格中的變與不變,體現內在與外來觀點之間抗衡、妥協、疏離與磨合的複雜歷程軌跡。從南方論述到國家主義的激烈變動,反映地方化與國族化話語權術中的意識型態,而文化版圖的此消彼長導致中心與邊陲的代謝擠壓,並在認同困境中成為尋找出口的動因。

六、「現代性」的內在轉向
透過現代化形塑的文化自覺,成為作者個人本我意識的拓展與建構基礎。做為一種視覺回應,不論其根源來自傳承、移植或自我體察,風格及主義的成形,不外乎是由外而內曲折轉向造成的結果。含藏於作品內部深處的現代性經由借用到創發,展露其面對西方與東方、守舊與革新、發現與再造等議題時回應主體價值的路徑及依歸。


七、「世界」美術藍圖
歷經多重外來殖民經驗,在有限的時間與資訊下看見世界,成為世界美術的一部分,顯示此段里程的陣痛與企想。臺日中西的糾葛交會成不同世界觀的文本,跳脫本土與國際銜接的不適,匯聚具有舉世共識的通則。從印象派、野獸派、超現實主義、抽象主義、極簡主義、普普藝術、超寫實主義以及複合媒材或裝置藝術的光譜移轉,呈現臺灣美術世界化的進程與知識紋理。
八、寶島長春/重啟在地提問
百年來,臺灣在地身分幾經更迭,底蘊深厚的歷史資產在當今社會如何活化並建構新世紀觀點為當務之急。在「重建臺灣藝術史」政策推動下,「福爾摩沙」、「殖民地臺灣」、「自由中國」、「民主基地」、「寶島」等命名的重新提問,涉及國族及個人之記憶歸屬、生命敘事問題之再思,藉此寄語這塊芬芳土地長春永續的溫暖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