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悲傷能化解為影像的詩歌
生命持續舞動:對話羅伯.法蘭克
紐約現代美術館/2024年9月15日~2025年1月11日
「那種美國瘋狂的感覺,是當太陽炙熱地照耀著街道,音樂從點唱機或是附近葬禮中傳來──這正是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在他那令人驚歎的照片中所捕捉到的。他駕駛著一輛二手車,在近乎四十八個州間穿梭,以靈敏、神祕、天才、悲傷和影子般奇特的隱密性,拍攝了底片上前所未見的景象。正因如此,他必將在攝影領域中被譽為偉大的藝術家。看過這些照片後,你終將無從得知點唱機是否比棺材更令人悲傷。」這段垮世代(Beat Generation)作家傑克.凱魯亞克(Jack Kerouac)為攝影師羅伯.法蘭克於1959年出版、引發攝影界風波的革命性攝影集《美國人》(The Americans)所撰寫的前言開頭,完美詮釋了這位戰後美國景觀的敏銳紀錄者的視角與精神:不懈、粗獷、抑鬱。(儘管發行後不久,攝影雜誌《大眾攝影》〔Popular Photography〕的某位評論家將其評為「像有人朝你臉上吐口水一樣」,甚至直言法蘭克沒有愛,其影像中「沒有憐憫,只有仇恨與絕望,荒涼與對死亡的執念。這些是由一個憎恨接納自己國家的不快樂男人所見的美國形象」。)
羅伯.法蘭克 傑克.凱魯亞克 1959 明膠銀鹽相紙 27.7×21.1cm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2024 The June Leaf and Robert Frank Foundation
凱魯亞克還成功預言了一件事:羅伯.法蘭克無疑是現當代攝影領域中最偉大的藝術家之一。一直以來,人們大多將法蘭克與《美國人》的成功劃上等號,讓他以異鄉人的身分被記得。1924年出生、來自於蘇黎世德裔猶太家庭的法蘭克,自小對攝影產生濃厚興趣,青少年時期便隨數名攝影師學習攝影技術。他廿多歲時來到美國,於1947年開始商業攝影,其中最知名的經歷就是在極具影響力的《哈潑時尚》(Harper's Bazaar)時任藝術總監阿列克謝.布羅多維奇(Alexey Brodovitch)下工作。然而,法蘭克很快便放棄了這份相對穩定的工作,轉而追求四處漂泊的生活。
1954年,法蘭克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在1955至1966年間進行多次橫跨美國的公路旅行,以手持相機拍攝了八百卷底片的快照,交織出一幅與戰後美國樂觀繁榮的自我形象大相逕庭的《美國人》全景圖。在一個不屬於自己的國家,法蘭克以外來者和旁觀者的身分窺探美國多元的地理、經濟、種族及宗教之間的張力與矛盾──《美國人》中的八十三幅照片不見戰後急速崛起的美國神話,取而代之的是平凡無奇的汽車、點唱機、官僚體制、休閒娛樂、青年文化、上流社會、底層庶民、擁擠的城市街道、荒涼的廣闊平原、政治、種族與宗教。法蘭克疏離又一針見血的鏡頭下的美國是一個凌亂的整體,城市或鄉村、黑人或白人、猶太人或基督徒、富人或窮人皆一視同仁。
羅伯.法蘭克 來自公車,紐約 1958 明膠銀鹽相紙 33.7×35.4cm 華盛頓國家藝廊藏
©2024 The June Leaf and Robert Frank Foundation
今年適逢羅伯.法蘭克的百年誕辰,攝影界的目光毫不意外地轉向了這位五年前逝世的藝術家,而與法蘭克有著深厚歷史情誼的紐約現代美術館(以下簡稱「MoMA」)推出的「生命持續舞動:對話羅伯.法蘭克」展覽,在這個紀念性的時刻帶來了關於這位藝術家的全新視角。自從1962年MoMA將法蘭克與攝影師哈利.卡拉漢(Harry Callahan)的作品進行雙人聯展開始,館方便經常收藏和展出法蘭克的作品,至今已藏有超過兩百件法蘭克的攝影作品,其中許多因此次展覽而首度公開展示。自從2015年法蘭克將涵蓋自己整個電影製作生涯的電影和錄像作品完整地捐贈予MoMA,MoMA電影部門便投入修復計畫多年。儘管MoMA從1950年法蘭克職業生涯初期以來不斷展出他的作品,此次展覽卻是這位藝術家在此場域的首次個展。不過,展覽呈現的並非《美國人》或是藝術家頗負盛名的攝影作品,而是相對令人感到陌生的、做為電影製作人的羅伯.法蘭克──在完成里程碑攝影集《美國人》後的六十年裡,那個不斷拓展藝術實踐以找尋足以表達感覺的形式,並且在靜態照片和動態影像之間自由穿梭直到生命盡頭的羅伯.法蘭克。
「生命持續舞動:對話羅伯.法蘭克」展場一景
(Photo: Jonathan Dorado)©2024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展題「生命持續舞動」(Life Dances On)出自法蘭克作於1980年、據稱是最私密而富有情感的同名電影,這部短片回顧了那些在生命中塑造其觀點的重要他人。借用此題目,展覽試圖深入法蘭克與其他藝術家及其所屬社群之間的藝術和個人對話。(全文閱讀594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