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觀光」和「鄉野之春」
面對文化遺產有責旅遊的挑戰
巴黎|Paris
根據法國總理部門法律和行政資訊局(Direction de l’information légale et administrative)建立的民生官方網站(Vie-publique.fr)資料,「文化觀光」活動誕生於歐洲19世紀,該時程呼應巴黎楠泰爾大學(Université de Paris Nanterre)社會學教授薩斯姬.庫桑(Saskia Cousin)在接受文化政策觀察站(Observatoire des politiques culturelles)出版的雜誌《觀察站》(L’Observatoire)第六十一期(2023年2月)〈受影響的旅遊〉(Le voyage sous influence)訪談一文中表示:「從歷史的觀點來看,旅遊是一種文化活動的實踐。歐洲各國貴族的年輕紳士彼時拜訪並參觀各國文化景點,隨之塑造一個以希臘和拉丁人文為基礎的歐洲。文化觀光的活動隨之在1960年代因為歐洲理事會(Council of Europe)的成立而再次復興,成為建構『歐洲認同』的元素之一。」
除了充實自我知識並建立一種文化歸屬感之外,民生官方網站指出文化觀光從1950年起是全球經濟的驅動力之一,並發表重要的數據:「基於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UNWTO)的研究報告,2019年國際旅客人數高達十五億人次,比1950年代的兩千五百萬人次上漲六十倍。觀光業是繼化學品和燃料產業後世界第三大的經濟動力。」誠如2020至2021年年底影響全球的新冠肺炎災情使多國實施封城保護措施而劇烈減緩全球觀光產業的發展,但根據2022年的數據,歐洲仍然是全球旅遊最主要的目的地,其產生的經濟效應已經回歸到疫情前的三分之二且持續提高。該網站還指出法國2019年共迎接了九千萬人次遊客、創造超過兩百萬人的就業機會,預計在今年巴黎舉辦奧運之際回歸並超過疫情前的標準;換句話說,觀光業對於法國經濟有著不可取代的地位。
「過度觀光」
就在同一時間,法國知名的《Le Petit Robert》辭典日前宣稱將在明年出版的辭典中首度納入「過度觀光」(surtourisme)一詞,將之定義為「一種過度並有害的旅遊活動,譬如威脅文化考古遺址的保存與傳承」。正呼應歐洲幾個重要文化景點新推出的策略,例如法國羅浮宮和凡爾賽宮從今年年初開始均提高入館門票價格,前者成人票漲了5歐元(原為17歐元),後者漲了1.5歐元(原為19.5歐元);同樣聞名全球的巴黎艾菲爾鐵塔的上塔門票從6月17日起上漲20%,成人票價為35.3歐元(原為29.4歐元),十二歲到廿四歲的青年票漲到17.7歐元(原為14.7歐元),四歲到十一歲的兒童票則漲到8.9歐元(原為7.4歐元)。
法國這一系列重要知名藝文景點門票漲價的潮流也對應到義大利威尼斯市政府今年推出的新措施。在每兩年舉辦的威尼斯雙年展開幕之際,威尼斯市政府為了因應旅客過多對文化古蹟和當地居民帶來負面影響的問題,決定從今年開始在4月25日至7月底期間試行須繳5歐元的「一日遊觀光旅客進城費」,主要針對每日上午8時半到下午4時之間進入威尼斯城市參觀但不過夜的旅客。維基百科資料顯示,威尼斯在1951年尚有十七萬五千名居民,但在六十五年後(2016)剩五萬五千人,然而它每年的旅客流量高達兩千兩百萬人次,平均每日高達約六萬人次旅客。
2024年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綠園城堡中央館外觀一景
(本刊攝影)
無論是威尼斯市政府徵收的新旅遊稅還是法國重要文化古蹟和博物館提高門票價格的決策,它們均是一種管制性措施,企圖掌控這些國際知名藝文景點的遊客數量。其中,有效的網路購票和管理人數的電腦系統大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發展出來的,並持續被這些藝文機構使用。然而,提高入城或入館參觀的「門檻」,並以「經濟能力」為基礎,難道就是一種有效、具遠見的政治措施?尤其是當威尼斯市政府在試行「一日遊觀光旅客進城費」稅收之際,同時啟動機場擴建的大型工程,目的是迎接更多旅客。這兩項計畫很明顯地相互矛盾,因為建造更大的機場是為了有能力容納更多的遊客,這種做法可不是完全抵消新稅收可以產生的有益效果?自此來看「一日遊觀光旅客進城費」稅收措施很明顯僅是為了增加稅收罷了。
「鄉野之春」
法國文化部對應「過度觀光」提出的策略則強調須更有效地分散全國領土的文化遊客流量,其中除了有法國文化部長拉希妲.達狄(Rachida Dati)今年上任後推出的「鄉野之春」(Le Printemps de la ruralité)計畫,推廣鄉野農村優良的生活環境,並結合「領土設計」(Design des territoires)文化振興專案,交由國立高等裝飾藝術學院(ENSAD)主導,共為期三年。「領土設計」主要邀請該校後碩士班設計師、建築師和景觀設計師等針對法國五大類型的領土出發:鄉野、海岸、群島、山野和森林,實驗、推出一種從鄉野居住環境出發而非以都會和城市生活為主的設計美學觀念。
同時,法國文化部領土司(Département des territoires)的旅遊和吸引力組專案經理尼古拉.蒙夸特(Nicolas Monquaut)在與《觀察站》主編麗莎.皮諾特(Lisa Pignot)的訪談〈更有效分配全國旅客流量:文化部的重大挑戰〉(Mieux répartir les flux touristiques sur l’ensemble du territoire: un défi de taille pour le ministère de la Culture)中說道:「〔⋯〕文化和遊客的密度與許多不同元素有關:季節變更、景點知名度、接待區和參觀區的配置等。〔⋯〕但我國當今的確面臨一個重要挑戰:如何在整個領土上更有效地分配旅客流量,因為80%的遊客活動只集中在20%的領土,持續以巴黎和少數知名都會城市及地區為主。此外,某些文化景點的遊客流量過高,甚至威脅該地的環境保護、居民生活品質以及高品質的旅遊體驗。〔⋯〕我們趁今年舉辦『法中文化旅遊年』(franco-chinoise du tourisme culturel)的機會,期望將焦點集中在兩國較不有名的觀光景點和文化機構,其目的是吸引更廣大的遊客族群,呼應一種更個人化與更個性化的旅遊需求。」
然而,一如威尼斯市政府的矛盾政策,蒙夸特在訪談中提出的案例均仍是法國已具相當知名度的文化機構舉辦的特別活動:巴黎龐畢度中心和居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推出以中國藝術家為主的特展,凡爾賽宮與國家家具中心(Mobilier National)將在北京紫禁城推出典藏特展,波爾多國家歌劇院的芭蕾舞團也將赴中國巡迴演出等。
「有責旅遊」
這些矛盾的政策和現象均證實了當今文化觀光的規畫和「有責旅遊」(responsible tourism)的觀念實踐之間還有很大的落差。如何保持、提高文化觀光的經濟效應並同時成功回應以達到保存文化遺產的責任?換言之,如何面對有責旅遊的挑戰?基於國際文化紀念物與歷史場所委員會(ICOMOS)2022年11月在泰國曼谷舉辦的年度大會中通過修訂《重大古蹟遺址旅遊管理國際文化觀光憲章》(Charte internationale du tourisme culturel: la gestion du Tourisme aux Sites de Patrimoine Significatif),明列有責旅遊的三大目標:「將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社區的權利置於文化觀光政策與計畫的核心」,「以人為中心、以權利為基礎的方法強調文化遺產的可及性、教育機會和權利分享以促進多元性的利益發展」,「強調文化遺產和旅遊管理同時也是支持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和氣候行動政策」。從這三大目標和基礎出發,ICOMOS和國際文物保護與修復研究中心(ICCROM)、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以及其他相關非政府組織、機構和部門共同合作,制定出一個由七條原則成立的指導框架:1. 將文化遺產保護和保存置於有責文化旅遊規畫與管理的核心;2. 透過監測、承載能力和其他規畫工具成立的管理系統控管文化旅遊;3. 透過文化遺產的感性解讀和呈現來強化公眾意識與遊客體驗;4. 認可並強化社區、原住民族和傳統持有人的權利,讓他們參與文化和自然遺產的觀光管理;5. 提高並強化文化觀光之所有利害關係人對於文化遺產保護的認知與合作;6. 透過能力發展、風險評估、策略規畫和適應管理提昇社區與文化遺產的復原力;7.將氣候行動和永續發展措施納入文化觀光與遺產的管理計畫。
這些目標與原則將是國際各國均須遵循的指標,透過「加強文化遺產的保存」、「推動社區賦權」、「增強社會韌性」、「提昇社會福祉」,創造一個健康有益的全球文化觀光旅遊環境,同時面對全球生態轉型與氣候變遷的重大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