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走在藝術與時尚之間的傳奇肖像畫家
沙金與時尚
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2024年2月22日~7月7日
沙金(John Singer Sargent)不只是一位擁有極高成就的肖像畫家,也是充滿創意的時尚專家,這種開創性的角色在藝術界相當少見。他不甘於只是被動地描繪模特兒與時下流行的服飾,積極地透過為繪畫對象安排造型來塑造其形象,建構個人所處時代的時尚風格並呈現給觀眾。「沙金與時尚」一展由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與波士頓美術館合作,展出的六十件沙金畫作除了來自兩館的藏品外,還包括罕見的其他借展作品,與十幾件具有時代特色的服裝和配件共演,其中有許多是他畫中模特兒曾經穿戴的服飾。此外,展場也陳列沙金的模特兒書寫的信件、照片、圖畫,使人得以進一步探索沙金的創作過程以及他與繪畫對象的關係。

沙金 艾爾西.帕爾默小姐肖像(白衣女士) 1889-1890
科羅拉多斯普林斯美術中心(Colorado Springs Fine Arts Center)藏 於「沙金與時尚」展場一景
Photo ©Tate (Jai Monaghan)
沙金出生於義大利,父母皆是美國籍,他於巴黎成名之前在歐洲不同國家度過童年,主要居住在法國、德國和瑞士;1886年定居倫敦,但仍不斷至美國旅行、工作。沙金的畫作本身體現了19世紀上流社會崇尚的價值。19世紀後期,奢華的時裝是社會地位與財富的象徵,北美作家、設計師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在她的小說《純真年代》裡便提到高級服飾就像「盔甲」一樣,予人一種社會優勢。同樣地,肖像畫是繪畫對象將形象永久留在公眾印象裡的載體,因此畫中主角穿著的服飾能造就亦能摧毀其名聲。
畫家的主體性
時尚是沙金作品相當重要的元素,他身處的時代正是高級訂製服興起之時,使得他的創造力有發揮的空間。換句話說,沙金與繪畫對象合作時,基本上享有極大的創作自由度,能根據自己的創作需求更改和省略細節。他時常為模特兒選擇並調整服裝,例如展覽首件作品〈沙宣夫人〉與黑色塔夫綢(taffeta)歌劇斗篷原件一起展示,透過對照畫作與斗篷,我們能看到沙金如何將裙襬拉摺、包覆和釘在各式織物上,使得他筆下的斗篷比實物更加美麗;在這裡,我們能清楚地看見他做為畫家的主體性。不少模特兒都曾表示與沙金合作並非愉快的經驗,因為經常被別針刺傷。若說沙金的工作方式與當今時尚拍攝的藝術總監類似也不為過。

「沙金與時尚」展場一景。左:沙金 沙宣夫人 1907 私人藏;右:沙宣夫人所穿的歌劇斗篷 約1895 私人藏
Photo ©Tate (Jai Monaghan)
總而言之,模特兒渴望呈現的形象與沙金想像的高度理想美學之間偶爾會有衝突,但也因此創造了許多合作的空間,最終造就他傳奇的肖像畫家職涯。沙金以賦予繪畫對象一股強大生命力的能力聞名,他並未純粹為富有的客戶的情感所驅動,反而利用服裝和時尚做為強大的媒介來建立他們的個性,同時宣揚自己的美學。
黑色洋裝
19世紀中葉,苯胺染料(aniline dye)的發明讓純黑色料問世,並於1863年獲得專利。黑色洋裝自此變得相當流行,各年齡層的女性在不同場合皆能穿著,不再只限於喪禮。此股潮流亦反映在沙金的作品中,1880年代他有將近一半的畫作描繪女性穿著黑色洋裝的形象。
對黑色時尚的追求給予沙金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對話的機會,例如〈X夫人〉,畫中人物為名媛維吉妮.阿梅莉.阿維諾.高特羅(Virginie Amélie Avegno Gautreau),以美麗的外表聞名巴黎。沙金希望透過繪製她的肖像來提昇自己的聲譽,於是在沒有委託的情況下與她合作,而為了強調她大膽的個人風格,沙金在畫中讓X夫人禮服的鑽石肩帶滑落肩膀。這幅畫在1884年的沙龍上引起轟動,但卻是受到嘲笑多於讚揚,於是沙金重新繪製肩帶並將作品保留在身邊卅多年,最終才將畫作賣給紐約大都會美術館。

沙金 X夫人 1883-1884 紐約大都會美術館藏 於「沙金與時尚」展場一景
Photo ©Tate (Jai Monaghan)
值得一提的是,沙金崇拜並向西班牙畫家維拉斯蓋茲(Diego Velázquez)與荷蘭畫家法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學習。由於這兩位大師都喜愛在作畫時使用黑色顏料,因此當我們檢視所有沙金畫作,不難發現大部分的肖像畫都帶有黑色調。據說當沙金拜訪好友莫內時,發現莫內的工作室內沒有任何黑色顏料,導致他完全無法作畫。(全文閱讀590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