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標準答案
喬琪亞.歐姬芙:觀看需要時間
紐約現代美術館/2023年4月9日~8月12日
觀看需要時間,就如同交友。──喬琪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微觀花卉與獸骨之於喬琪亞.歐姬芙,就像是超現實自畫像之於芙列達.卡蘿(Frida Kahlo),似乎是難以抹滅的既定印象。然而人們也許並不知道,歐姬芙是以紙上創作做為藝術生涯起點的(當然,相對油畫而言,有著低廉成本與方便性的紙上繪畫也是她選擇以此為創作媒材的重要原因)。打從她漫長的藝術生涯開始,歐姬芙就不斷使用炭筆、石墨、鉛筆、水彩及粉彩等媒材創作一系列的紙上繪畫,在觀察寫實性與奇想抽象性之間重複、轉化各種主題和中心思想。在1915至1918年間她創作了大量的紙上作品,包含風景、裸體人像,以及被她稱為「Special」的抽象炭筆畫系列。即使在這以後歐姬芙逐漸轉向油彩與畫布,她仍時常在生命中重要的創作轉折點回到紙上繪畫本身,而許多重要系列作品如1930年代的花卉、1940年代的人像、1950年代的鳥瞰圖,都在在證實了歐姬芙對紙上創作的執著。
「喬琪亞.歐姬芙:觀看需要時間」展場一景
(Photo: Jonathan Dorado)©2022 The Museum of Modern Art
紐約現代美術館「喬琪亞.歐姬芙:觀看需要時間」是第一檔以歐姬芙紙上系列作品為主題的回顧展,也是1946年美術館首次舉辦歐姬芙個展(在當時同時也是首個女性藝術家回顧展)以來再次聚焦於她的大型展覽。更重要的是,「喬琪亞.歐姬芙:觀看需要時間」為了脈絡化歐姬芙創新的系列性創作模式,將諸多通常被分開觀賞的紙上作品首度齊聚一堂展出。此次展覽揭露了藝術家鮮為人知的創作面向,以橫跨四十餘年創作生涯、超過一百廿件的紙上作品,爬梳歐姬芙有別於油彩畫布的另一種循序漸進的前衛創作軌跡。以1915年早期創作生涯做為展覽起點,觀者漫遊在按時序展出的作品之間,一瞥各系列紙上繪畫是如何推動著歐姬芙不斷反芻、突破既有框架與限制。
另一方面,展覽也深入藝術家絢爛構圖背後對於媒材選擇的悉心考量。歐姬芙在材料的使用上都是有意識的選擇,每一次的選擇都是為了將每種媒材的特質發揮到極致。以炭筆而言,她在條紋紙(laid paper)上使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炭筆,以摩擦或挑去的方式配合紙張紋理做出黑灰色調的變化;她利用水彩的亮度與流動性探索色彩間的關係,並搭配使用不同紙張對濕度的敏感度實驗多樣的視覺效果;而在粉彩霧面的質感與活潑的色彩方面,她也細心地手工混製粉狀顏料來達到柔和的色調漸層。
喬琪亞.歐姬芙 Over Blue 1918 粉彩紙本 71.1×55.9cm
羅徹斯特大學紀念美術館(Memorial Art Gallery of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藏
©2023 Georgia O’Keeffe Museum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1915年,歐姬芙結束在芝加哥、紐約與維吉尼亞的課程,在南卡羅萊納州的哥倫比亞學院(Columbia College)擔任藝術老師。她下定決心拋開過去所學的保守學院派知識,以一系列的炭筆素描畫做為抽象畫實驗起點重新開始。這些部分作品題目含有「Special」一詞,代表著歐姬芙對作品的信心。〈No. 8 - Special(繪畫No. 8)〉展現了歐姬芙在炭筆使用上的色調及質地廣度:透過改變按壓炭筆力度、徒手塗抹混色、堆疊線條等簡單的手法,她達成煙燻中調到濃郁黑絲絨、暖與冷黑及灰之間的豐富層次,畫面中的捲狀線圈也許是指涉歐姬芙擁有的小提琴,這個幾何形狀也成了她眾多的視覺語彙之一,反覆出現在未來的作品裡。晚年的歐姬芙曾回憶:「我繪製這幅作品無數次,卻從來不記得我早已畫過,也不知道這個點子是哪裡來的。」歐姬芙將一部分的「Special」系列分享給好友安妮塔.波利策(Anita Pollitzer),作品也因此輾轉來到攝影師──也是歐姬芙未來的伴侶──阿爾弗雷德.史提葛立茲(Alfred Stieglitz)手中。其中,有十件作品在1916年於史提葛立茲主理的291藝廊(291 Gallery,亦被稱為攝影分離派小藝廊)群展中展出,被史提葛立茲喻為藝廊久違的「最純粹、最精良而真誠的事物」。(全文閱讀577期藝術家雜誌)
喬琪亞.歐姬芙 No. 8 - Special(繪畫No. 8) 1916 炭筆紙本 62.2×47.9cm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藏
©2022 Georgia O’Keeffe Museum /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