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入艾雪的平行世界
艾雪:另一個世界
海牙美術館/2023年2月18日~9月10日
你確定地板不能是天花板嗎?你能肯定自己走上樓梯,就一定會走到更高的地方去嗎?──莫里茲.柯奈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 Escher),1968年
在荷蘭藝術家艾雪誕辰一百廿五週年之際,擁有其最豐富典藏的海牙美術館(Kunstmuseum Den Haag)與艾雪在宮殿博物館(Escher in Het Paleis)攜手合作,推出四檔聚焦於艾雪的展覽,並和海牙當地的學校、社群及文化機構共同舉辦各式紀念活動。為響應今年的誕辰紀念,海牙市中心數座建築物也妝點為艾雪風格,使海牙這座城市搖身一變成為一座迷人的艾雪之城。

艾雪 另一個世界 1947 木口木刻、木刻版畫,黑色、帶紅的褐色與綠色三面版 海牙美術館藏
©The M.C. Escher Company - Baarn - Hol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www.mcescher.com
四檔紀念展覽中,舉辦於海牙美術館的「艾雪:另一個世界」陳列多件艾雪的版畫作品,除了為人所熟知的主題,如棋盤狀的視覺錯覺、變形建築、鏡面反射以外,也囊括艾雪早期剛接觸版畫,為探索個人風格而生的數件木刻創作,題材包括自然景色、人物、城市景觀、《聖經》中的經典場面等。為了讓觀者能真正「走入」艾雪創作中的魔幻幾何世界,展覽亦邀請與艾雪同樣具建築背景、由兩位比利時藝術家組成的團隊Gijs Van Vaerenbergh,運用艾雪作品中的元素為展場創造數件空間裝置,將艾雪版畫中的奇幻場景如實搬到大眾眼前。「艾雪:另一個世界」並呼應版畫〈日與夜〉將展場略分為具數個展間的主展區「日」與小型展區「夜」,依不同主題呈現艾雪一手創造的奇幻世界。
反射的鏡像
艾雪於1935年創作的〈手上的反射球體〉為其最為著名的版畫作品之一。在畫面中,艾雪畫下自己的左手和手上所持的一顆鏡面球體,球體表面倒映出他的肖像以及周遭扭曲的環境與景物。

艾雪 手上的反射球體 1935 石版印刷 海牙美術館藏
©The M.C. Escher Company - Baarn - Hol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www.mcescher.com
對於具反射特質的事物,艾雪一向很感興趣,長年以來,他不斷將自己置於作品畫面中央,畫下鏡面中的自身形象。相較於年輕時著重於描繪自己的臉部細節,追求實物與畫面的相似性,後期的艾雪更傾向於透過鏡像反射反覆確認、表現自己的身分。例如說,他會畫出自己在工作室製作版畫的模樣,讓觀者從畫面中理解到自己正在觀看的這件作品是如何誕生的。有趣的是,即使觀眾知道艾雪一向會畫出鏡面中的自己,卻永遠沒有把握他還會畫出其他的什麼,或故意忽略本該在畫面中出現的物件。在其1934年所作的〈鏡前的靜物〉中,觀者可以看見一張擺在室內的梳妝桌及桌上的靜物,然而梳妝鏡卻只反映出桌上靜物,並未反映出室內景觀;取代室內一景的,則是位於義大利阿布魯佐大區(Abruzzo)的街道。艾雪成功地透過畫面錯置駁回觀者對鏡像反射的期待,進而形塑出令人困惑的視覺場景。
為呼應艾雪畫面中的鏡面與扭曲圖象,Gijs Van Vaerenbergh打造了一座以連綿的鏡面之牆構成的小型迷宮。藉著一面觀看畫作一面遊走於四處都有自身倒映的迷宮之中,觀者得以透過實際的身體感受重新體驗艾雪非凡的創造力。
無限性
艾雪的版畫令世上許多數學家和科學家深深著迷。據艾雪本人所說,他並不擅長數學,甚至在過去的求學階段,數學科考試鮮少有理想的成績。可以說,艾雪基本上是經由直覺完成他那將抽象數學理論轉化為複雜視覺構圖的版畫作品──而他之所以畫出這些,純粹是想追求畫面的無限性而已。其於1938年完成的〈循環〉一作就是個例子:幾個小人物一個接一個從建築物跑下樓梯,卻在走到樓梯最底處時從立體人物轉變為扁平的人形,再化為幾何圖形,這些幾何圖形又層層疊疊向上形構成小人物原本跑出的立體建築。這樣的反覆變形正呼應了數學家提出的莫比烏斯環(Möbiusband)概念:始即為終,終即為始,循環是無限的。展場中也可看見反覆迴圈的巨大莫比烏斯環裝置,觀者既走在莫比烏斯環之內,同時也走在莫比烏斯環之外,一如艾雪的版畫──人物既正在離開,同時也正在回返。

艾雪的版畫與Gijs Van Vaerenbergh〈無盡的線〉(中)於「無限」展間一景
(Photo: Johnny Umans)
迷幻的棋盤紋路
最能體現艾雪對於無限性追求的創作,莫過於他自年輕時便著手繪製的棋盤狀紋路。透過棋盤狀紋路,畫面中形狀與形狀之間毫無間隙地彼此銜接,進而創造出形狀不斷重複的視覺效果。

艾雪 天與水Ⅰ 1938 木刻版畫 海牙美術館藏
©The M.C. Escher Company - Baarn - Holland. All rights reserved. www.mcescher.com
這種重複而看似永無止境的圖紋,可以追溯到艾雪1922年西班牙之旅所帶給他的影響。當時艾雪參訪了位於格拉納達的阿爾罕布拉宮(Alhambra),其磚瓦上重複的西班牙伊斯蘭風格圖案給了艾雪深刻的印象。他以這樣的重複性為靈感,創作了臉或動物的重複圖形。1936年艾雪再訪阿爾罕布拉宮,色彩斑斕的圖紋再次激起他對於重複圖案的熱情,並以棋盤狀紋路為靈感創造出多件作品。這些棋盤狀的版畫運用到各式各樣的基本幾何圖形,以反射、形狀變換或對稱軸線的旋轉,為棋盤紋的走向或發展帶來多種變化。甚至於對人們來說,如今一提及艾雪,很難不聯想到他所畫的棋盤狀紋路──那幾乎已成了艾雪創作的典型。從此次展出的代表作之一〈天與水Ⅰ〉,便能理解艾雪的棋盤紋迷人之處。天空的深色鳥隻彼此重複以棋盤的格狀往下延伸,在飛鳥橫越整個畫面之際,群鳥間的白色縫隙卻化作了魚,以棋盤的格紋方向不斷複製增生,形狀也更加細緻──究竟飛鳥越過的白底是天空,還是過度簡化的魚?魚兒優游之處又淨是水域,抑或是鳥群的身軀和羽翼?(全文閱讀577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