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虛與實之間,過於喧囂的寂寥
愛德華.霍伯的紐約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2022年10月19日~2023年3月5日
貌似在深夜的紐約街頭,唯一亮燈的一間全天候美式快餐店(Diner)裡,三名客人面對著店內唯一的服務員,在吧台各自陷入沉思。祥和卻神祕的畫面透著濃烈的疏離氣息──這是美國現代藝術家愛德華.霍伯(Edward Hopper)的經典代表作〈夜鷹〉(又名〈夜遊者〉),也是當代辨認度最高的藝術品之一。儘管研究已揭露作於1942年的〈夜鷹〉,可解讀為霍伯對前一年的珍珠港事件引發美國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帶來的社會集體焦慮/畏懼(Angst)做出的回應,但不可否認的是,〈夜鷹〉所代表的都會疏離與寂寥,即使放在當代社會框架也足以引起人們共鳴。對於〈夜鷹〉,霍伯曾承認:「也許是無意識的吧,當時我所畫的是一座大城市的孤獨感。」又或者,霍伯畫的是心中所想望的紐約。
曾有無數人為紐約這座不夜城(The city that never sleeps)獻上名為藝術或文學的情書。史考特.費茲傑羅(F. Scott Fitzgerald)在隨筆《我失落的城市》這麼形容:「紐約擁有世界誕生之時所有的燦爛光輝。」而美國重要當代散文家瓊.蒂蒂安(Joan Didion)在散文〈告別一切〉(Goodbye to All That)將紐約比擬為初戀一般令人難忘的存在:「那時候的我愛著紐約——我指的並不是任何口語上『愛』的意思,我指的是我深愛著紐約,如同愛上第一個碰觸你的人,而你無法用同樣方式愛上另一個人那樣。」

愛德華.霍伯 週日的清晨 1930 油彩畫布 89.4×153cm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藏
©2022 Heirs of Josephine N. Hopper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與費茲傑羅或蒂蒂安的浪漫相比,對於霍伯而言,紐約是他「最熟悉也最喜愛的美國城市」,是個由生活經驗、回憶和共同想像形塑出來的存在與概念。在長達六十餘年的創作生涯中,霍伯完全沉浸於紐約這座城市。在漫步街道或搭乘地鐵時,他悉心觀察周遭的建築環境,反覆琢磨著自己的都會經驗。然而,霍伯畫筆下的紐約並非一座20世紀現代大都會的寫實肖像。儘管在霍伯的有生之年,紐約經歷了都市規畫上的諸多巨變──包含林立的摩天大樓、密布五大行政區的建築工地,以及日益多元的人口組成,但是霍伯的紐約始終維持著人本尺度(human-scale)與近乎空蕩無人的容貌。在畫中取代布魯克林大橋或帝國大廈等知名地標的,是日常隨處可見、貼近生活的角落,毫不起眼卻令人熟悉。事實上,霍伯並非多產的藝術家,但在絕大多數的作品中都能看見紐約的視覺線索──也許是理髮店的旋轉彩柱、模糊的招牌廣告,又或是經典的褐石建築(Brownstones),這也是霍伯向這座偉大的城市表達心意的方式,低調而慎重。

愛德華.霍伯 布魯克林的房間 1932 油彩畫布 74×86.4cm 波士頓美術館藏
(Photo: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
©2022 Heirs of Josephine N. Hopper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的「愛德華.霍伯的紐約」,便是聚焦一位藝術家與一座城市關係的特別回顧展。透過惠特尼美術館豐富的館藏,包含近期館方新入收藏、有著印刷品與書信等重要物件的桑柏恩.霍伯檔案館(Sanborn Hopper Archive)藏品,「愛德華.霍伯的紐約」囊括了從藝術家早期的素描與插畫印刷作品,乃至晚年描繪都會經驗的重要畫作,用紐約的濾鏡提供一個關於霍伯人生與城市歷史的全新觀點。

愛德華.霍伯 夜影 1921 蝕刻版畫 30.5×40.5cm 紐約惠特尼美術館藏
©2022 Heirs of Josephine N. Hopper / Licensed by Artists Rights Society (ARS), New York
霍伯於1882年出生於紐約州哈德遜的小鎮奈亞(Nyack),在一次家庭出遊首次造訪了曼哈頓,從此深受吸引。1899至1906年間,他在高中畢業後搭乘渡輪往返曼哈頓中城的紐約插畫學院(New York School of Illustrating)及紐約藝術學院(New York School of Art)參與課程。鮮少為人所知的是,霍伯雖嚮往做為畫家出名,但他最初是透過插畫與蝕刻版畫等印刷出版品闖出名號。學生時期受過商業藝術訓練的他於1906年畢業後找到了插畫家的工作。這個時候的紐約已經成為美國廣告業和出版業的中心,而霍伯在1910年代與1920年代間接案的機會源源不絕,成為生活上與創作上穩定的經濟來源。霍伯的插畫題材經常圍繞在以紐約為靈感的都會主題上,劇院、餐廳、辦公室、都市人等元素奠定了他的風格基礎。他曾說:「在我開始了蝕刻版畫創作後,我的畫作似乎也隨之成形。」印刷的媒介提供了練習構圖技巧及透過黑白實驗光影效果的機會。在蝕刻版畫作品中,霍伯時常在白紙上利用簡單線條、極黑墨水或大塊留白尋求強烈的對比,〈夜影〉便是個極佳例子。(全文閱讀574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