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航海時代荷蘭藝術家
維梅爾繪畫大展
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2023年2月10日~6月4日
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約翰內斯.維梅爾(Johannes Vermeer, 1632-1675)繪畫展覽,從今年2月10日至6月4日在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Rijksmuseum)舉行。在一次展覽中,從未見過如此多的維梅爾繪畫作品同時展出。荷蘭國家博物館此次從世界各地匯集維梅爾的大部分畫作,藉此機會了解這位畫家並與他走得更近。
阿姆斯特丹荷蘭國家博物館外觀一景
©Rijksmuseum
維梅爾在荷蘭的台夫特(Delft)生活和工作。他的作品以寧靜、內向的室內場景和對明亮多彩光線前所未有的使用以及令人信服的幻覺聞名。與林布蘭特相比,維梅爾留下的作品非常少,大約僅有卅五幅畫作。由於維梅爾的畫作通常被認為是每座博物館最珍貴的珍品,因此很少被借出。這次展覽,荷蘭國家博物館與海牙的莫里斯宮(Mauritshuis)密切合作,一個由策展人、修復師和自然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深入研究荷蘭所擁有的七幅維梅爾畫作,其他地區收藏的維梅爾作品也列入這個項目,研究的重點是維梅爾的藝術性、他的藝術選擇和創作動機,以及他的繪畫創作過程。
維梅爾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1664-1667 油彩畫布 44.5×39cm 海牙莫里斯宮藏
大航海時代與維梅爾
荷蘭於16世紀受西班牙統治,1581年北方各省脫離西班牙組成「尼德蘭七省聯邦共和國」,至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其獨立,成為「荷蘭共和國」。早在中世紀時,尼德蘭(即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以及法國東北部一帶)由於自由城市的建立及資本經濟而逐漸形成。至15世紀尼德蘭美術有了新的發展,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反映現實生活、描繪客觀對象,形成獨立的學派,創造了表現人民生活日常的風俗畫和寫實的風景畫,改進了油彩技法。荷蘭獨立後,尼德蘭美術發展為荷蘭美術和法蘭德斯美術。
在大航海時代的前半期,西班牙和葡萄牙居於中心地位,但自從英國海軍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Spanish Armada)後,英國和荷蘭取而代之,尤其當時荷蘭在操船技術、地理學和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相當發達,成為支持它成功的要素。
1609年荷蘭商船航行到極東的日本開始通商。1624年荷蘭人佔領台灣南部的大員,即今稱為安平的地方,9月熱蘭遮城正式興工。1625年荷蘭在台行政長官派遣高級舵手雅各.諾得洛斯(Jacob Noordelcos)率領探測隊環航全島一周,繪製台灣地圖。
維梅爾 台夫特風光 1660-1661 油彩畫布 96.5×115.7cm 海牙莫里斯宮藏
17世紀初,荷蘭成立「聯合東印度公司」(Vereenigde Oost-Indische Compagnie, VOC),中國以青花瓷為主運銷荷蘭的瓷器達數百萬件,聯合東印度公司從廣東將瓷器運往歐洲,荷蘭的製陶工藝受到中國和日本等東方陶瓷的影響是不難想像的。陶磚不僅做為室內鋪地的重要材料,而且還用作壁畫裝飾,特別是室內壁爐的周圍幾乎都以陶板鑲砌。當時荷蘭國力強盛、商業發達,市民社會富裕繁榮,文化與藝術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而繁榮。肖像畫家、風俗畫家與風景畫家在阿姆斯特丹、萊登、台夫特、哈倫和海牙等工業及文化城市紛紛湧現,他們以世俗生活場景、自然風格與航海活動等做為繪畫藝術的主要題材。此一被稱為荷蘭畫派的重要畫家有林布蘭特、維梅爾、雅各.凡.赫斯達爾(Jacob van Ruisdae)、法蘭斯.哈爾斯(Frans Hals)等。維梅爾的藝術活躍期正值17世紀中期,荷蘭的文化藝術榮光出現在一些小城市中,台夫特成了先進的藝術中心,寫實的風俗畫派也隨之產生,維梅爾就是17世紀中期大航海時代台夫特風俗畫派中獨樹一幟的代表人物。
維梅爾名畫國際借展
這次在荷蘭國家博物館舉行的維梅爾大展包括維梅爾傑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地理學家〉、〈寫信的女子與女僕〉、〈持秤的女人〉,以前從未在荷蘭展示過的德勒斯登國立繪畫館(Staatliche Kunstsammlungen Dresden)新修復的〈窗邊讀信的女子〉、〈戴安娜和她的同伴〉、〈信仰的寓言〉、〈軍官和微笑的少女〉、〈台夫特風光〉、〈讀信的藍衣少婦〉、〈彈魯特琴的少女〉、〈握笛少女〉、〈戴紅帽少女〉、〈倒牛奶的女僕〉、〈織花邊的少女〉、〈少女頭像〉、〈寫信的少女〉等共廿八幅。其中〈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限定展出至3月30日,之後將返回海牙的莫里斯宮。
維梅爾描繪地理學家和天文學家的畫作,正好反映了這個時代特點。(全文閱讀573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