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職為人的時代反叛者
展覽會 岡本太郎
大阪中之島美術館/2022年7月23日~10月2日
東京都美術館/2022年10月18日~12月28日
愛知縣美術館/2023年1月14日~3月14日
「藝術就是爆炸」,一段錄影帶的廣告宣傳語句與廣告本身理念相去甚遠,卻意外引起社會大眾的興趣,甚至於日本1986年度「新語.流行用語大賞」中獲獎,這不僅顯示當時電視等大眾傳播媒體的興起如何操控社會潮流,對於當代藝術具實驗性、非正統的表現手法感到陌生的社會,也因此得以理解「前衛」風格的輪廓。對於日本來說,「藝術就是爆炸」這句話是一個時代的眼淚,每當回想起話語,那位有著「奇怪大叔」形象的藝術家便會浮現腦海,而他就是創作〈太陽之塔〉的日本指標性前衛藝術家岡本太郎。

「展覽會 岡本太郎」展場一景
(攝影:謝佳華)
岡本太郎不但是一位藝術家,同時也以作家的身分發表著作,更熱中於民俗學研究與攝影,可說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斜槓藝術家。然而岡本太郎在一次媒體訪問中被問及本職為何時,毫不猶豫地回答:「人類,做為一個存在於世只為活得精采的人類。」不免讓人好奇:是什麼樣的生長背景與環境,讓岡本太郎成為一個充滿熱忱、思想不受拘束,並且永遠都毫不躊躇地勇往直前的存在?做為岡本太郎相關展演史的集大成展覽,「展覽會 岡本太郎」以大阪中之島美術館為巡迴首站,在兩個月的展期中,除了展示人氣作品外,也公開近年被發掘而出的畫作、攝影作品等,讓觀者能夠透過作品貼近岡本太郎藝術的純粹。
一、反叛的啟蒙
擁有知名漫畫家父親與作家母親,或許岡本太郎一出生就註定不會擁有一個平凡的人生。1929年他十八歲從東京美術學校(現東京藝術大學)退學後隨父母訪問巴黎,呼吸到了與日本完全不同的空氣,據本人所述,當時他萌生「褪去日本人的外殼成為一位完整的世界人」想法,因此未與父母一同歸國,此後十餘年間不斷參與前衛藝術社群、接觸思想潮流前端,逐漸成長為人們口中的「奇怪大叔」。

岡本太郎 受傷的手臂 1936 / 1949 油彩畫布 111.7×162.3cm 川崎市岡本太郎美術館藏
©岡本太郎紀念現代藝術振興財團
最初,岡本太郎受到畢卡索啟發而踏入抽象表現的世界,並在接觸康丁斯基、蒙德利安等人的作品後,進一步將抽象融合超現實主義,以最年少的廿二歲之姿加入當時追求從各種角度表現抽象藝術的藝術團體「抽象.創造協會」,然而他逐漸發現自身理念與協會不相為謀於是選擇退出。正值多愁善感的青春年華,尚未完整建立自身藝術理念的岡本太郎在自我懷疑與不安的碰撞中發表了〈受傷的手臂〉和〈露店〉兩件作品,而他在受訪時說前者「就如同當時的自己」,那隻受傷的手臂緊握拳頭,如同當時的他雖然對時下潮流帶著反抗意識,但如影隨形的徬徨與憂愁令他感到挫折。
岡本太郎巴黎時期的作品因為大多已在戰火中付之一炬,僅能透過畫集《OKAMOTO》一探究竟。然而此次展覽的看點之一,便是首度公開三件岡本太郎在法國的「試作品」:〈作品A〉、〈作品B〉和〈作品C〉。經過研究團隊對筆跡、顏料的檢測,它們被認為是岡本太郎在巴黎所作的畫作,這個發現進一步證明巴黎時期的岡本太郎為了新的藝術表現所下的功夫,後來誕生的作品〈空間〉也為其日後提倡的「對極主義」理念奠定基礎。

岡本太郎 空間 1934 / 1954 油彩畫布 114.3×91cm 川崎市岡本太郎美術館藏
©岡本太郎紀念現代藝術振興財團
二、藝術理念的確立
從巴黎歸國的岡本太郎隨即被徵召入伍、遠渡中國,度過了四年的軍旅生涯,渡歐時期的作品也是在此時全數慘遭燒毀。若要說岡本太郎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卯足全力地創作與創造,可以說是從戰爭賦歸後,他好似要一口氣將被奪走的四年追回般地成立前衛藝術團體、投入創作,並開始提倡自身的藝術理念:對極主義。
若一個畫面中同時存在動與靜、美與醜、抽象與具象等相互矛盾、對立卻又看似和諧的元素,即岡本太郎所強調的對極主義。這種創作思維企圖挑戰主流藝術與一般人對於藝術和美的連結,岡本太郎於著作《今日的藝術》中提到「現今的藝術所需要的不是技巧,也不要求畫面好看,更不追求賞心悅目」,所謂的藝術革命是從自我挑戰出發,不須迎合時代潮流創作,唯有不斷地自我革命、找出創作的破口,才是真正創造藝術的開始。(全文閱讀569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