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藝術更社會性的創作實踐?
2021年英國泰納獎綜合觀察
本屆泰納獎延續了獎項近年青睞藝術文化團體、重視身分政治議題的趨勢,如此連年突出藝術介入社會的價值,是否會引領國際藝壇的走向?計畫型創作是比藝術更為社會性的創作實踐?此創作類型是否會愈發成為當代藝術的顯學?這些皆是本屆獎項所開啟的後續論辯。
2020年的英國泰納獎(Turner Prize)在受全球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疫情波及下被迫取消,改為頒發「泰納獎助金」(Turner Bursaries)做為十位入選藝術家在艱困時局中的創作補助(參閱《藝術家》549期)。2021年5月,泰納獎宣布了入圍名單,全由實踐「藝術介入社會」的藝術文化團體包辦──這是獎項自1984年成立以來,首次沒有任何個人藝術家入圍。
泰納獎被視為當代藝術的風向球,每年的評選受到全球藝術圈的矚目,入圍者及其作品反映了當代英國藝術的狀態,更牽動著國際藝壇的發展。泰納獎將最高榮譽頒給藝術團體非首例,2015年得主是建築設計團體「Assemble」,2018年的「法醫建築」(Forensic Architecture)亦是呼聲極高的入圍者。針對本屆入圍名單,倫敦泰德英國美術館總監艾利克斯.法庫哈森(Alex Farquharson)表示這些團體回應我們所處的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時代:「經過一整年的封城,很少藝術家能在實體空間公開發表作品。我們選出的五組傑出藝術團體,他們的作品在疫情之下還能持續進行,且因疫情而顯得更加重要。」
本屆的五組入圍團體分別為: 「陣列集體」(Array Collective)、「黑曜石聲響系統」(Black Obsidian Sound System,以下簡稱「B.O.S.S.」)、「食事提案」(Cooking Sections)、「柔和╱激進」(Gentle / Radical)和「藝術作品計畫」(Project Art Works)。他們皆透過以社區為基礎的創作關注當代迫切的議題,包括性別人權、女性墮胎權、社會福利制度、邊緣社群、氣候危機等。最終獲獎者為陣列集體,其推動性別議題的作品備受評審團高度讚賞。該團體形容他們的獲獎消息格外「超現實」,2萬5000英鎊的獎金將會用於租賃工作室。2020年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影響,整個團隊因封城而被迫減少創作,泰納獎的入圍和獲獎得以支持他們持續創作。
藝術作品計畫以英國東南部的海斯廷斯為據點,是間集合神經多樣性素人藝術家的創作工作室。©Project Art Works
陣列集體:集體創造力的展現
來自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的陣列集體,成員包含藝術家和社會運動者。他們積極參與大大小小的公民運動,從LGBTQI+平權、女性墮胎權到北愛爾蘭語言權等遊行運動皆可見他們的身影。自2016年成立以來,陣列集體一直是集體性的工作,共同關注侵犯人權的議題,手工製作抗議旗幟、海報、戲服和道具。他們的抗議手法如同戲劇,每人身穿戲服,手拿道具,以「公共演出」的方式為人權發聲。其近年計畫包括支持北愛爾蘭墮胎合法化的公共藝術作品、挑戰同志社區的立法歧視,以及參與於倫敦傑伍德藝術機構(Jerwood Arts)的群展「傑伍德合作!」。
2018年,該團參與國際婦女節的遊行,每名成員皆身戴彰顯陰部、具淘氣臉孔的裸女人形立牌,此符號原型是常見於歐洲教堂建築物上的希拉.納吉斯(Sheela na Gig),它們通常被設計在門窗上方,兼具裝飾和抵禦死亡與邪惡之用途。陣列集體挪用此符號進行遊行,強烈地表達愛爾蘭婦女的選擇權與自由。當時愛爾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公投,當年5月以壓倒性的多數通過公民投票,允許婦女墮胎。這個結果強烈影響了北愛爾蘭,政府在面對日益高築的壓力下,終於在隔年10月宣布墮胎合法化。
同志人權同樣是陣列集體積極關注的議題。在「如同他人觀看我們」(As Others See Us)計畫中,他們從基督教神話與愛爾蘭民間故事中取得靈感,創造了三名虛擬角色:聖牛、長影和莫麗甘(Morrigan)。團員將他們自身扮裝成這三名角色,在2019年貝爾法斯特的同志遊行上以表演的方式為人權發聲。該計畫屬於長期研究項目「藝術家做出改變」的一部分,這項由「a-n藝術家委員會」(a-n The Artists Information Company)所組織的項目致力於探討藝術家在社會中的作用。結合公共抗爭、演出和錄像,「如同他人觀看我們」展現了陣列集體如何將集體的創造性能量帶入現實的抗爭場域。
延續挪古喻今的手法,陣列集體的入圍展覽作品體現了北愛爾蘭的文化精神。名為〈德魯伊泰布之舞〉的裝置是一間愛爾蘭酒吧,室內裝潢與當地的社區酒吧(原文為síbín,意指不需入場許可的酒吧)如出一轍。但仔細一看,酒吧天花板掛滿的是關於爭取墮胎權利、反對性傾向矯正療法的遊行示威物件,吧台旁的電視螢幕則播放著一系列貝爾法斯特的公眾事件,將這座具傳統裝飾的酒吧增添一絲喧囂氣味的當代氛圍。如此複製傳統又同時顛覆傳統,這件作品創造了一個對話的空間──在那裡,牆上的訊息揭示了關於性和身分的政治訊息,希拉.納吉斯張開其大腿引領觀眾進入這間要求你正視嚴肅議題,同時堅持你必須開懷大笑的交流場域。
北愛爾蘭長期受教派主義(Sectarianism)影響,在族群和宗教矛盾及不穩定的政權之下,性別人權的合法化較為落後其他三個大不列顛國。正因在北愛爾蘭推動性別議題並不容易,陣列集體的創作實踐受到泰納獎評審團的讚賞。他們成功地通過劇場式的展演處理墮胎及同性權益等重要議題,不僅將荒誕式的劇場元素注入作品,更加入當地文化符號,在富含行動力的演出中點亮北愛爾蘭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提出前進的去路。(全文閱讀561期藝術家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