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地中海的星辰
古希臘藝術的發展
起源於地中海地區的希臘藝術是西方文化的重要基石,自古以來希臘人在經歷民族興亡的過程中逐步建立獨特的風格,尤其透過不斷完善人體雕塑來傳達精神之美,同時納入神話主題,在刻畫英雄或神祇的塑像上設定美學標準。儘管希臘文明在戰亂中消亡,古希臘藝術終被羅馬人繼承並成為傳頌千年的古典文化基礎,持續在歐洲各地的藝術發揮影響力。
自由闊達的愛琴海文明
希臘的藝術發展最早可溯及散布於愛琴海域的島嶼文化,基克拉澤斯群島(Cyclades Islands)和克里特島各自開展優異的藝術傳統,爾後希臘本島南部的邁錫尼(Mycenae)文明崛起,共構出今日我們所熟知的愛琴海文明。早在西元前3000年的青銅器時代,基克拉澤斯群島居民製作出大理石女性立像,在她們平滑的面部上僅有凸出的鼻子清晰可見,並呈現手臂交疊放在胸下、雙腿直立緊併的姿態,從隆起的胸部和以線刻表現的下腹部推測可能與原始社會的繁衍信仰有關,而這種高度概念化的形式也啟發了現代雕塑家。
大理石女性雕像 基克拉澤斯文明早期(西元前2700-2300年)
大理石 19.2×7.5×2.5cm 錫羅斯島出土巴黎羅浮宮藏
©2014 RMN-Grand Palais (musée du Louvre) / Tony Querrec
與此同時,在克里特島上以航海和貿易維生的邁諾斯人發展出以開放式宮殿為中心的文明,從克諾索斯宮殿(Palace of Knossos)遺址足見全盛時期(約西元前1700-1400年)的輝煌,宮內裝飾了多幅描繪大自然或常民生活的壁畫,色彩亮麗且充滿輕快的流動性,其中〈跳牛儀式〉描繪身手矯健的運動員表演騰空翻越牛背的特技,這在盛行公牛崇拜的古代社會是結合宗教儀式和運動的重要活動,畫中男子與牛在淺藍色背景前宛如焰火般燃放生命躍動的能量,男女身上的楊柳細腰特徵也格外引人注目,從克里特島出土的彩陶塑像〈邁諾安執蛇女神〉(參閱《藝術家》546期)和〈奧塞爾夫人〉也可見到類似的束腰造型,係19世紀歐洲婦女蔚為風尚的緊身衣雛形。
跳牛儀式 約西元前1500-1400年 濕壁畫 78.2×104.5cm 克諾索斯出土
克里特島赫拉克來恩考古博物館(Heraklion Archaeological Museum)藏
相較於平和的邁諾安(Minoan)文明,群居於伯羅奔尼撒半島東南岸的邁錫尼人以驍勇善戰著稱,他們建築堅固的堡壘來守衛城邦,在藝術方面則深受近東地區和邁諾安藝術的影響,發展到後期才走向抽象化的風格。邁錫尼衛城的「獅子門」與泰利安城堡(Tiryns Castle)是境內少有的雄偉建築,目前考古發現的仍以精巧的工藝品居多,好比以金屬敲花細工(repoussé)製作的〈黃金面具〉,然而〈邁錫尼戰士陶瓶〉呈現的是真正屬於邁錫尼的風格,陶畫上描繪一名女子為即將遠赴戰場的士兵送行,尖挺的鼻子是這群全副武裝的戰士最顯著的特徵,他們全然相同的外貌強化了軍隊的整齊劃一感,整體看來更趨近於卡漫式的圖案化造形。
邁錫尼戰士陶瓶 西元前12世紀 陶 42×直徑50cm 克諾索斯出土 雅典國家考古博物館藏
從幾何風格到古樸時期
西元前1100年,北方多利安人入侵希臘導致邁錫尼文明走向衰亡,希臘本土也因人口驟減而進入漫長的「黑暗時代」(Dark Age)。直到西元前8世紀隨著對外貿易復甦,希臘人開始在出口的陶器上繪製出覆滿線條或同心圓的裝飾紋樣,從此揭開希臘藝術發展的序幕。希臘的幾何風格充滿有機的律動感,發展到後期以幾何形式建構的人物和圖案成為陶畫的新興式樣,大多用來描繪葬禮或戰車行進的場景,類似的造形手法也被應用在人物或馬的彩陶塑像上,這些幾何化的平面圖案儼然成為希臘藝術的特色。
隨著希臘與近東國家的貿易活動日益興盛,東方的人面獅身、棕葉飾等圖象在傳入希臘後成為陶畫主題,致使希臘藝術在西元前7世紀呈現東方化風格。當時 的貿易據點科林斯(Corinth)大量製作繪有動植物圖樣的黑彩陶器,並乘地利之便出口到地中海沿岸國家,但後來隨著製陶中心轉移至雅典,當地陶藝家以細膩生動的筆法所描繪的人物和神話故事廣受歡迎,遂取代原本的自然圖象成為主流題材。(全文閱讀559期藝術家雜誌)
【12月專輯│希臘,從西方文明搖籃到現代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