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燦政 台灣聲音地圖的音景建構
撰文│韋怡忻.圖版提供│吳燦政(藝術收藏+設計 2021年10月169期)
透過聲音來進入自身研究與創作世界的吳燦政,總思考著如何重新尋回人們與生活所處之地的連結。在現今迅速更迭的社會,他選擇放慢腳步與心境,帶著一顆廣納接收的心,遊走於山千萬水間,藉由長時間收集、累積和建立環境中廣大的聲音資料庫,回顧這片土地的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奠基並打造屬於台灣的聲音地圖。
(攝影/陳建豪)
問:環境/空間,在你的創作中,是怎樣的存在?具有怎樣的意義?
吳:我時常藉由創作提出有關生活所在地的想法,探討在不同環境中,「聲音」扮演的角色。不同時代背景和環境的轉變,讓我思考著台灣「聲音藝術」的發展,我便藉由搜集台灣不同地域的聲音,來組織聲音資料庫,進行這項長達10年的「台灣聲音地圖」計畫,我也希望藉此讓大家思考聲音、人與環境的關係,以及聆聽生活中時常忽略的面向。
對我而言,創作重要的是記錄聲音背後真實的環境氛圍、情緒,以及時代背景,這才是有意義的。而對於那些快消逝的聲音,我總認為,聲音的本質和環境一樣是不停輪轉、消失、再現,我們不需要害怕它的消失,而是要去了解消失的原因。如往昔打鐵街老師傅們打鐵的聲音,是他們年輕時為了生活而選擇身處於悶熱的環境,現今的打鐵則逐漸轉為表演性質,因此聲音背後的情感、環境氛圍也十分不同。聲音在我的創作中是個十分特殊的媒材,能讓大家意識到這個世代和所處環境的不同。每個城市都有屬於各自的環境底蘊,也就是「環境底噪音」,所有人都參與在聲音建構的過程中,我也試著透過「台灣聲音地圖」計畫,來改變一地的環境、生活與價值觀的建立。
吳燦政 台灣聲音地圖計畫─資料庫版 聲音裝置 依場地而定 2011-2021
【10月│境與藝 特別報導】
.周慶輝 生命歷程的探視與回訪 ◎韋怡忻
.溫孟瑜 定格日常生活的如夢視角 ◎韋怡忻
.牛俊強 由時空向度量測感官的通透 ◎韋怡忻
.孟耿如 以創藝之境為應許之地 ◎韋怡忻
.周慶輝 生命歷程的探視與回訪 ◎韋怡忻
.溫孟瑜 定格日常生活的如夢視角 ◎韋怡忻
.牛俊強 由時空向度量測感官的通透 ◎韋怡忻
.孟耿如 以創藝之境為應許之地 ◎韋怡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