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視苦痛的社會關懷與自我和解
凱綏.珂勒維茨回顧展
紐約現代美術館/2024年3月31日~7月20日
我無權迴避做為一名倡導者的責任。為人們的苦痛、為堆積如山的無盡苦痛發聲是我的職責。──凱綏.珂勒維茨(Käthe Kollwitz)
20世紀初期,當德國被工業化和兩次世界大戰的動盪吞噬,許多藝術家轉而投入抽象語言實驗。然而,凱綏.珂勒維茨卻反其道而行,堅持創作以社會目的為導向的具象(figural)藝術:「我很滿意我的藝術有所意圖。我希望在這個人們如此困惑且需要幫助的時代有所作為。」身為面對時下各種不公義的女性,珂勒維茨主張女性觀點是必要且強大的變革力量,這樣的前衛想法塑造了一種以女性經驗為中心的社會倡議藝術。活躍於1890年代至1940年代初柏林的珂勒維茨毫不畏懼地追求原始而誠實的情感,並努力透過創作提高工人階級困境的能見度。此外,她專注於表達哀傷、母性、抵抗與愛等主題,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女性形象,她們同時具備反抗、哀悼和保護的意志與能動性(agency)。

「凱綏.珂勒維茨」展場一景
(Photo: Jonathan Dorado)
珂勒維茨1867年出生在普魯士柯尼斯堡(Königsberg,現俄羅斯加里寧格勒),成長於一個有著進步價值觀的家庭,父母進步的女權思想對其往後在女性議題的著墨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在十八歲時,珂勒維茨前往柏林的婦女藝術家聯盟(Union of Women Artists)學習藝術(當時女性被禁止進入全男性的藝術學院)。她最初接受專業繪畫訓練,受到馬克斯.克林格爾(Max Klinger)以描繪不幸的人們為主的作品和寫作啟發,很快便轉向對於社會批判更有效的素描和版畫。經常用於捕捉藝術家最即時或最真實想法的素描,有助於激盪珂勒維茨強烈的情感,而可以製作多份複本的版畫則使她的作品得以廣泛傳播。珂勒維茨最有名的作品包含四個專注於描繪社會不公現象的版畫系列。自1909年起她開始從事雕塑創作,做為另一種紀念痛苦和愛的手法。在所有領域的領導人幾乎由男性獨占鰲頭的時代,她被廣泛公認為歷史上最傑出的平面藝術家之一,並成為少數於有生之年就在國際上享有盛譽的女性藝術家之一。
紐約現代美術館的「凱綏.珂勒維茨」是紐約市首個關注這位藝術家的回顧展,也是卅年來珂勒維茨作品在美國首次展出的大型國際借展展覽。此次回顧展展出約一百一十件來自美國和歐洲公共與私人收藏中罕見的素描、版畫及雕塑作品,爬梳藝術家的職業生涯。展覽按時序策畫,追溯珂勒維茨創作於1890年代至1930年代的發展歷程,這段時光正好也是德國歷史上動盪不安的時期──經歷19世紀末的工業化社會問題和20世紀初的戰爭創傷及政治動盪。珂勒維茨的關鍵作品展現她對社會批判性主題的關注,一系列的研究草稿突顯了她的創作思路與過程。在動盪而迫切的當代社會,珂勒維茨的視覺語言意外貼合真實,如策展人史達.費格拉(Starr Figura)所說:「珂勒維茨塑造了一種富有同情心和社會良知的藝術,無論是過去或現在都呼應了時代。」

「凱綏.珂勒維茨」展場一景
(Photo: Jonathan Dorado)
打造社會意義的藝術
1891年,廿四歲的珂勒維茨與醫生卡爾.珂勒維茨(Karl Kollwitz)結婚並定居柏林,開始了她的藝術家生涯。幾年內,兩個孩子漢斯(Hans Kollwitz)和彼得(Peter Kollwitz)陸續出生。在那個時代,身兼妻子、母親以及專業藝術家身分幾乎是前所未聞的事情。珂勒維茨之所以能夠平衡這些角色,多虧擁有強烈使命感和觀念開明的丈夫卡爾的支持。另一方面,在19世紀的德國,工業革命導致從農村經濟轉向以城市為中心的工業化生產的巨大轉變。快速的變革對處於可怕的生活和勞動條件下的工人造成沉重的代價,加劇了社會不公平的緊張情勢。在這樣的背景下,社會主義以爭取勞工權利和經濟平等運動之姿強勢崛起,同時也推動了婦女權利的進步,兩者皆是珂勒維茨致力投入的事業。
珂勒維茨早期作品以細緻的版畫聞名,主軸多為反映歷史事件的勞工階級奮鬥,呼應所處時代的現實:「在那個時候,我的作品是向著社會主義……(我選擇的)主題幾乎全部來自工人的生活。」
(全文閱讀590期藝術家雜誌)
凱綏.珂勒維茨「戰爭」版畫系列(前)於展場一景
(Photo: Jonathan Dora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