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詩格局的藝術奇觀
2018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上)

磯邊行久 信濃川過去的流經位置比現在高25公尺 2018
今年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以下簡稱大地藝術祭)有三大奇觀:中國建築師馬岩松與MAD建築事務所的〈光洞〉、磯邊行久的環境工學裝置「信濃川水路計畫」以及阿根廷藝術家林德羅.厄利什(Leandro Erlich)的〈複寫本〉,作品均以土木建築工程規模,展現自然人文的宏觀格局,給人山川壯麗、天地悠悠的震撼感受。

民眾於設置在越後妻有里山現代美術館(KINARE)中庭的林德羅.厄利什作品〈複寫本〉上戲水
自2000年在新潟縣十日町和津南町舉辦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三年展」,以當代藝術進駐過疏化和高齡化偏鄉的手法,引爆日本各地舉辦藝術祭的風潮。今年邁入第七屆的大地藝術祭,新作由來自廿九個國家與地域的一百六十五組藝術家,創作一百七十二件作品,其中包括在越後妻有里山美術館(KINARE)舉辦的此屆主題展「方丈記私記」;加上歷屆累積下來的作品,總展出件數達三百七十八件,展示區域達760平方公里,規模堪稱世界第一。

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製作人福武總一郎於開幕式中致詞,出席者包括各國駐日大使及參展藝術家。
開幕式當天,原本人口凋零的十日町,集結來自日本和世界各地的賓客與群眾,包括澳洲、中國與法國等國的駐日大使,以及來自中國山東省觀光旅遊局的廿六人考察團。十日町市長、亦擔任大地藝術祭執行委員長關口芳史表示:「由於大地藝術祭在十日町和津南町舉辦,上信越高原國立公園的清津峽溪谷變了模樣,中國館、香港館等長久性藝術設施相繼成立,JR(東日本旅客鐵道)飯山線設置藝術項目,這些是廿年前所無法想像的改變。」海外遠道而來觀賞的旅客愈來愈多,尋訪作品的巴士預約中,外國人便佔八成,其中以台灣與香港為主。

克里斯坦.波東斯基 幻影劇場 2018
逐屆參與的國際藝術家有不斷增加的趨勢,年逾八十歲的法國藝術家克里斯坦.波東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自第一屆起,幾乎每屆都參與其中:「我來越後妻有已經十次,我喜歡這裡的冬天,就像川端康成《雪國》的描寫。」中國藝術家蔡國強也是從第一屆便參與至今,他說到為什麼每次都要來的原因:「因為來這裡,每次都會感受到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還有人為什麼需要藝術。世界有名的藝術祭有三百個以上,不出名的也有一千個以上,但大地藝術祭是引領世界的藝術祭、地球的藝術祭。」
今年的大地藝術祭中,香港政府設立「香港部屋」,加上此次許多中國藝術家參展,以及「小蛇隊」義工80%來自台灣與香港,形成一股亞洲現象。關於此亞洲現象、本屆主題展「方丈記私記」,以及其他精采作品,將於下期另文介紹。
大地藝術祭總監製北川富朗以無重力、無菌空間比喻畫廊和美術館,說:「大地藝術祭作品現場不是無菌環境、必須承受重力,在辛苦中摸索。藝術家們雖在艱辛的現場,但旺盛的創作慾絲毫不減。」本文選介三件恢宏的當代「山水」作品,其工程之浩大令人歎為觀止。

馬岩松/MAD建築事務所 光洞 2018
地:馬岩松/MAD建築事務所〈光洞〉
被涵蓋入上信越高原國立公園的清津峽,是日本三大峽谷之一,全長750公尺的清津峽溪谷隧道,有三個觀景展望台可以欣賞雄偉的峽谷之美。中國建築師馬岩松率領MAD建築事務所團隊,在清津峽溪谷隧道製作〈光洞〉,讓單調漫長的隧道變得更具魅力。 馬岩松作品探討人和自然的關係,〈光洞〉用隧道的四個口,呈現四種觀景方式,從接近、進入,到隧道末端的旅程是一個整體的體驗。作品用光線與聲音兩種自然與人工材料,營造一種超現實的氣氛。

磯邊行久 河流到哪去 2018
隧道內的三處觀景展望台各設置了三件作品,第一處表現火,第二處設置觀景廁所:無法從外看到裡面,卻可從內欣賞室外;隧道終點的觀景展望台是反射的水面,用的是谷底的溪水,人站在水面可感受溪谷的河流,在此瞭望清津峽溪谷地質景觀——這一地帶最古老地層形成於二千三百萬年前,過去均沉於海底,因此有海洋生物化石的發現。海底火山活動的噴出物和火山灰形成新生代地層,熔岩冷卻之際,由於體積收縮,冷卻面產生六角形結晶狀的柱狀節理,搭配四季景色交迭,頗有天地歲月宇宙洪荒之感;水面映照出半圓形洞外的景色,再反射至隧道壁面的不鏽鋼板,形成一幅超現實畫面。

杉山愛莉 大貓遊行 2018
回到隧道入口處增設的服務中心,這裡有咖啡廳空間、紀念品店以及足湯場所,腳泡在隧道湧出的溫泉,仰望〈潛望鏡〉欣賞鏡面屋頂反射戶外的溪谷風景,呈現一種上下顛倒、天地逆轉的觀看方式。馬岩松說:「希望藉由冰涼的溪水到溫泉,讓大家感受地球的能量。」(全文閱讀520期藝術家雜誌)
【延伸閱讀】
2018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
展期:即日起至9月17日
展地:日本新潟縣越後妻有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