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All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此心安處──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張荔英回顧展

  • 首頁
  • 專題文章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國際藝壇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3|美術館典藏作品的新視野
    • 2|末日與新生
    • 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
    • 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 10|2020秋季雙年展
    •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 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08|藝術與植物
      • 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
      • 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
      • 05|肖像與形象
      • 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
      • 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
      • 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
      • 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3│The Constructors 顯世錄:境造時代
    • 2│Time Capsules 時光譜:美之軸承
    • 1│Art as Action 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
    • 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VISIONARY 未來已來
      • 11│DIALOGUE 對照記
      • 11│她:鏡觀時代 She & Her: Insights of the Art World
      • 10│啟世.現象為本
      • 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 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
      • 07│感性化外.夢奇地
      • 06│披光化影
      • 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
      • 04│自然劇場
      • 03│潮藝當道
      • 02│時代的探針
      • 01│探藝.共時與交感
    • 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2020 Art Taipei特別報導
      •  美學漫遊
      •  藝術視界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國際傳真
      •  評藝廣場
      •  聚焦當代
      •  國際藝壇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創意陶藝
      •  誌上話陶
      •  封面藝術家
      •  封面評介
      •  展覽評介
      •  藝術人物
      •  地景藝術
      •  新書出版
      •  策展論述
      •  文化行政
      •  數位藝術
      •  圍場散步
      •  台灣美術
      •  藝術動態
      •  美術館行政
      •  名作物語
      •  發現美術館
      •  藝術市場
      •  藝點觀察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博物館巡禮
      •  設計微言
      •  哈佛隨筆
      •  魏蔚隨筆
      •  以收藏.致未來

此心安處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張荔英回顧展

撰文/鄧聿檠.圖版提供/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鄧聿檠(藝術家2021年2月549期)
 

 南洋指的是從中南半島沿海、馬來群島向南延伸至菲律賓群島、印尼群島的廣闊地區,自明清時期以來即是中華文化向外擴張、延展的場域,是以濕熱的氣候、多元的語言與民族交融滋養出的另一方沃土。文化上又因與當地風俗結合,與原先傳入的中華文化同中有變,使得南洋在美術及政治發展史上也成為了一個特別的舞台。

 

 20世紀初期,清朝統治末期的中國面臨的是維新改革、西方現代思想,以及憲政革命的不斷衝擊,許多人生故事片段堆砌出風起雲湧的時代;有的名留青史為人所傳頌,更多的則是市井小民面對環境更迭的故事。其中與現今世界情勢發展連結最為緊密的無疑是孫中山的革命志業,以及在他人生道路上與其有所交疊的地區與人,張荔英的人生即是在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下展開的精采一頁;身為畫家、藝術教育者,以及大時代變遷的前線觀察者,張荔英被視為新加坡視覺藝術發展史中的代表女性藝術家與教育者、新加坡文化獎章得主。近日,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更在暌違廿年後首度舉辦「張荔英:此心安處」回顧展,以作品和史料雙軌重現其藝術生涯。

 

「張荔英:此心安處」展場一景
 

跨越三大洲的創作之路

 張荔英以英文名Georgette Chen更加為人所知,1906年出生於浙江顯赫世家,父親張靜江於1902年以清廷駐法公使一等商務參贊隨員身分赴法,於中法貿易中積累財富,同時也是革命派的擁戴與積極支持者,因此張荔英的童年是於往返巴黎、紐約與中國三地間度過的,先後在紐約藝術學生聯盟及巴黎科拉羅西學院(Académie Colarossi)與比羅學院(Académie Biloul)接受藝術教育。後在宋慶齡的引薦下,張荔英結識了武漢國民政府前外交部長陳友仁,兩人於1930年結婚,張荔英亦於同年首次入選巴黎秋季沙龍展出,作品也相繼展出於巴黎世界博覽會與巴黎國立網球場美術館的女性藝術家聯展。1941年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淪陷,自巴黎返回中國的陳友仁與張荔英為日軍拘捕,轉而軟禁於上海。雖幾經流轉,張荔英並無放棄藝術,期間持續創作不斷;在亂世之下,藝術創作似顯得奢侈或與現實脫節,然或許正是因為環境的動盪讓她得以堅持創作,張荔英曾說自己是孫文的革命、國共內戰,以及兩次世界大戰下的產物,在四場戰事中她皆深陷其中,是故她的人生志業更該是出自善與和平的。

 

 1944年陳友仁於上海病逝,此對於張荔英來說無疑是嚴峻的打擊,因丈夫一直以來皆是她繪畫的強力支持者,從張荔英留下的多幅陳友仁畫像也可見兩人的深刻情感,此些肖像作品與張荔英為其他親友所創作的人像作品於筆觸及表現方式上有許多不同,精準地表現出不同時期陳友仁面容的變化。陳友仁的逝世為張荔英的心境上帶來不同的變化,她曾表示再也不會踏入婚姻,從此獻身於摯愛的藝術事業中,但最終仍是被舊識、陳友仁的助理何永佶說服而進入第二段婚姻,兩人於1947年結婚。婚後張荔英曾致信宋慶齡表示有意願返回中國工作,但並未得到回覆,同時兩人獲得來自馬來亞地區(包括今日之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的工作邀約,因此移居檳城,於此之前並無教職經驗的張荔英開始在韓江中學教授美術,進而展開於南洋的藝術創作生涯。張荔英與何永佶的婚姻於1953年走至盡頭,同年她搬遷至當時仍歸屬馬來亞地區之新加坡舉辦首次個展,隔年開始在南洋藝專(現新加坡南洋藝術學院〔Nanyang Academy of Fine Arts〕)任教,成為該學院首位女性教師。張荔英在檳城與新加坡開啟了創作的新篇章,她將西方美學基礎帶入課堂,也積極參與當地藝術社團,如新加坡首個跨文化、不以種族為分界的「新加坡藝術協會」,對形塑南洋風格藝術有著深遠的影響。張荔英於1982年獲頒新加坡文化獎章,而新加坡也成為她最後的安居之地,直到1993年逝世為止。

 

張荔英 東海岸小販 1960 油彩畫布 92×73cm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形塑南洋色彩藝術

 「張荔英:此心安處」總計展出六十九件繪畫作品及七十四件鮮為人知的文獻資料;隨著新史料的發現,後世對於張荔英創作歷程有更深入的了解,回溯她橫跨歐、亞、美三洲的人生。
(全文閱讀549期藝術家雜誌)


張荔英 馬來婚禮 1962 油彩畫布 65×81cm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藏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