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雜誌社
GO
  • 即時快訊
    • 最新消息
    • 徵件訊息
    • 藝術市場
    • 年度十大 展覽及新聞
  • 專題文章
  • 藝文消息
    • 台灣
    • 中國港澳
    • 海外
    • All
  • 雜誌與叢書
    • 叢書出版
    • 藝術家
    •  藝術收藏 +設計
  • 關於我們
    • 本社簡介
    • 獲獎紀錄
    • 常見問題Q&A
    • 聯絡我們
  • 購物車
  • 會員登入
GO


【1月│包藏藝術特別報導】以手袋為引線──探向藝術家的體感思維

  • 首頁
  • 專題文章
  • 作者專欄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特別報導

專題文章

  • 藝術家專輯
    • 1|2020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12|以藝術實踐多元對話與解殖
    • 11|從藝術反思人與動物關係
    • 10|2020秋季雙年展
    • 09|人類世中的當代藝術
    • 09|藝術創作的身體感知映現
    • 2020年藝術家專輯
      • 08|藝術與植物
      • 07|數位時代的藝術市場
      • 06|藝術上線與疫症時代
      • 05|肖像與形象
      • 04|映現時代的韓國藝術
      • 03|網路的未來想像─以藝術做為方法
      • 02|現當代雕塑發展重探
      • 01|2019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9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生態與生態藝術
      • 11|2019秋季雙年展
      • 10|被再現的女性形象
      • 09|她者的藝術力
      • 08|藝術家的田野技藝
      • 07|聲音×影像藝術感知解讀
      • 06|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災難與藝術
      • 04|科技.藝術.人文
      • 03|當代策展的形變與可能
      • 02|大學美術館在台灣軌跡
      • 01|2018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8年藝術家專輯
      • 12|藝術家製書的創作實踐
      • 11|2018秋季雙年展專輯
      • 10|漫畫靈光走進博物館
      • 09|從收藏到私人美術館
      • 08|2018柏林雙年展/第12屆歐洲聲言展
      • 07|商業畫的藝術價值
      • 06|影像的敘事與擴延
      • 05|素描藝術在當代
      • 04|新媒體藝術的政治性
      • 03|閒置空間再利用的反思
      • 02|犬之物語
      • 01|2017視覺藝術年度回顧
    • 2017年藝術家專輯
      • 12|熱帶的藝術視野
      • 11|他者現身:藝術做為實踐表意的工具
      • 10|再探現場藝術
      • 09|檔案、聲音與文化場景
      • 08|藝術與人文地理的交會
      • 07|第14屆卡塞爾文件展
      • 06|第57屆威尼斯雙年展
      • 05|企業的藝術力
  • 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Art as Action 藝術:意識興起的篝火
    • 2020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VISIONARY 未來已來
      • 11│DIALOGUE 對照記
      • 11│她:鏡觀時代 She & Her: Insights of the Art World
      • 10│啟世.現象為本
      • 09│拾光:影像的創作與收藏
      • 08│非洲藝術.原生力量的萌現
      • 07│感性化外.夢奇地
      • 06│披光化影
      • 05│距象化藝術.美的雲途
      • 04│自然劇場
      • 03│潮藝當道
      • 02│時代的探針
      • 01│探藝.共時與交感
    • 2019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啟藝.文明史詩
      • 11│藝由心生
      • 10│光影機杼
      • 09│生命的布局
      • 08│潮藝萬象
      • 07│女藝.靈動之境
      • 06│情感博物館
      • 05│時間學
      • 04│山海經
      • 03│心之遊繫
      • 02│敘世之執念
      • 01│官覺劇場
    • 2018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藝之食托邦
      • 11|創變之維
      • 10|時代的拓片:穿越時光的典藏之美
      • 09|童萌會
      • 08|美之翕影
      • 07|超級結構
      • 06|疊蘊時華.典藏新詮
      • 05|歧界衍境
      • 04|奇感錦觀
      • 03|維也納現代主義
      • 02|跨時之思
      • 01|夢行者
    • 2017年藝術收藏+設計專輯
      • 12|演化移形
      • 11|森羅心景
      • 10|官覺之遇
      • 09|謬斯之約
      • 08|尚美之藝
      • 07|穿針引線
      • 06|天開創想
      • 05|曉世界.繪奇觀
      • 04|空間之塑
  • 作者專欄
    • 藝術家專欄
      •  特別報導
      •  2020 Art Taipei特別報導
      •  美學漫遊
      •  藝術視界
      •  美術之眼
      •  香港視線
      •  國際傳真
      •  評藝廣場
      •  聚焦當代
      •  國際藝壇
      •  當代影像藝術關鍵詞
      •  創意陶藝
      •  誌上話陶
      •  封面藝術家
      •  封面評介
      •  展覽評介
      •  藝術人物
      •  地景藝術
      •  新書出版
      •  策展論述
      •  文化行政
      •  數位藝術
      •  圍場散步
      •  台灣美術
      •  藝術動態
      •  美術館行政
      •  名作物語
      •  發現美術館
      •  藝術市場
      •  藝點觀察
    • 藝術收藏+設計專欄
      •  封面紀事
      •  藝饗美學 ‧ 名人收藏
      •  特別報導
      •  設計名家
      •  設計焦點
      •  設計博覽
      •  文化與創意
      •  藝術人物誌
      •  藝術博覽
      •  藝術焦點
      •  藝術視界
      •  世界大藏家
      •  藝術收藏
      •  收藏焦點
      •  當代藝術
      •  藝術話題
      •  時尚美學
      •  影像美學
      •  珠寶美學
      •  創意萬象
      •  市場焦點
      •  文化時潮
      •  藝術大觀
      •  藝術與企業
      •  藝術跨界
      •  建築焦點
      •  建築觀點
      •  藝術家工作室
      •  文物專欄
      •  市場觀察
      •  藝術市場
      •  市場專欄
      •  建築設計
      •  藝術龍門陣
      •  茶葉與茶器收藏分析
      •  文化行旅
      •  山海經.風土考
      •  博物館巡禮
      •  設計微言
      •  哈佛隨筆
      •  魏蔚隨筆
      •  以收藏.致未來

以手袋為引線​

探向藝術家的體感思維​

撰文│林純雅 圖版提供│Dior(藝術收藏+設計 2021年1月160期)
迪奧女士之藝」藝術家手袋創作計畫 Recycle Group ©Marion Berrin
 
 1995年9月22日,法國第一夫人貝娜黛特.席哈克(Bernadette Chirac)在巴黎大皇宮舉辦的塞尚大展開幕式上,將迪奧(Dior)甫問世的一款手袋贈予英國黛安娜王妃,因其雅致的造形,也因其代表英法兩國友誼的象徵,黛安娜王妃自此出現在公眾眼前的身影,便與該款手袋形影不離。它有著令多數女性為之所動的名字:「迪奧女士」(Lady Dior),從此躋身女性衣櫃的雋永典藏之列。自從迪奧於2016年首度與倫敦藝術家馬克.奎恩(Marc Quinn)合作以來,「迪奧女士之藝」(Dior Lady Art)藝術家手袋創作計畫充分傳達了創作者透過多元載體,詮釋感官與感知之趣的熱情。
 
「Recycle Group」的手袋創作以波浪與漩渦效果,解構並重塑經典籐格紋圖案。Recycle Group © Marion Berrin
 
 手袋內外的世界,是一座記憶的劇場嗎?對於觀者而言,它的表面或許閃閃發光、熠熠奪目,但它的魅力可能也連結著性別權力與自戀文化等等人類得以感知世界的總量。在「迪奧女士之藝」創作計畫中,對於手袋的迷戀,化為藝術家恣意揮灑想像的象徵符號,在他們的眼中,一切顯得如此異質而神祕。袋中世界折射出了創作者們旺盛的好奇心與充沛的發現慾念,這個充滿想像力的、任思緒遊走的空間,是他們為自己所開展的、源自幻想與現實的冒險。對應著後現代文化的日常經驗,手袋可能喚醒了人們的思緒與記憶,它被創造於眼與腦之中,那二度平面的圖像得以藉由色彩、光影的躍動與變調,在觸目的同時,刻畫出變幻的詩意反差。

 懸止在時間和空間、展開在動態和靜態之間的中間地帶,相互照應的手袋內外,成為思想與情感痕跡的生發之處,涉及從幾何抽象到原創基礎的美學切換。它帶有空間向度的神祕幻覺,一旦接受了袋中世界的邀約並步入其中,就如同打開了一道存在於可觸與不可觸之間的想像之門。那些繁複變化的色彩與光影成像,對應物質現實的參照關係,化為極度撩人的時空再造,打開了其感性意義中美學實現的頻譜範圍,而所有的思緒變化便於手袋內外的時空發生,在視覺表現形式上產生了意識的蛻生與疊合。
 
茱蒂.芝加哥與其手袋創作Judy Chicago © Donald Woodman
 
 作為女權主義陣營的領航者,茱蒂.芝加哥(Judy Chicago)創作於1972年的〈女性之家〉,以及她與美國各地的藝術家和手工藝創作者之間激進而開放式的合作關係,無不在20世紀藝術史上留下了鮮明印記。在芝加哥早期的創作生涯裡,她意識到自己必須讓作品融入當時流行的審美潮流中,夾藏於高度性別化的女性創作意識之中的,是她賦予畫面的對稱幾何感官,避免過於繁複的構圖,著重強化線條的律動,為作品表面營造光滑的質地。對比當代所推崇的簡潔、線條與稜角分明的風格,她更喜歡豐富、性感、鮮豔、富有暗示意味的曲線,以螺旋和貝殼形態象徵女性力量。在「迪奧女士之藝」創作計畫中,芝加哥將自己的畫作演繹於手袋之上,運用令人一眼入迷的分色濾光效果與創新工藝,以閃光與反射效果呈現迷幻錯視圖樣以及絢彩抽象的視覺效果。

 就外在而論,「迪奧女士之藝」一系列的藝術家手袋作品具有相當清晰的日常性,但當這樣的日常性被創作者提取出來並推向極致之後,就產生了出人意料地且非同尋常的意味與效果,那些原本日常的事物與對袋顧影之舉,在他們的手中轉眼間便繁生出多樣的意義。
 
 
★本文為文章節錄,更多精彩內容,請見2021年1月號160期《藝術收藏+設計 Art Collection + Design》雜誌
 
回上層
img
img
img
img
106台北市大安區金山南路﹝藝術家路﹞二段165號6樓
6F., No. 165, Sec. 2, Jinshan S. Rd. (Artist Rd.), Da' an Dist., Taipei City 106,Taiwan(R.O.C)
Tel:+886-2-23886715
Fax:+886-2-23965707、+886-2-23965708
​E-mail : artvenue@seed.net.tw

© 2017 Artist Magazine All Right Reserved.
Design & Manage by: HFU FineArts & CCDesign, 米洛科技網頁設計
廣告刊登方式|服務條款說明|常見Q&A|加入會員
|購書辦法